广西族谱山东白马移民考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22:22 1

摘要:在广西,许多壮人的家谱和汉人的家谱一样,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估计有数百万人)。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族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有的县志办领导也专程去考察均未果。近年来,因修志工作需要,笔者曾多次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

广西白马移民初考

◎覃芝馨

(摘自《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在广西,许多壮人的家谱和汉人的家谱一样,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估计有数百万人)。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族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有的县志办领导也专程去考察均未果。近年来,因修志工作需要,笔者曾多次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察,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上基本查证了这个问题。

一、古时所指的“山东”非今日的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代,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辖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有:“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案以外的六国领地,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宋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今日的山东地区属京东路与河北路,女真族占领中原后,建立了金政权,行政区划仍沿用宋朝“路”的旧制,将京东路分为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东路治所在益都府(今山东青州市),西路治所在东平府(今山东在平),辖境除今山东地域外,还包括今苏北、皖北。“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民国称山东省,直至今日。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地城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朝时今山东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皖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滋阳。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二、白马县不在山东省而在河南省滑县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朝,废于明朝,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今白马墙系白马县城的遗址,经考古发现还有城墙和各种文物。

关于白马县和其县城的所在地,从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均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王曰:“塞白马之津。”《正义》:“白马津在滑城白马县北三十里”,“白马津之东南有白马城,故津取名焉”。《辞海》:“白马津,古津渡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秦汉白马县西北古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白马津、黎阳津渡口现还有遗址。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名索引第11页)。唐朝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帝王世纪》云:白马县有韦城,古豕韦国。”《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朝,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朝撤白马县人滑州。

1929年《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卫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汉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重修滑县志》也详细记载了白马县的历史沿革:秦,东郡濮县、白马县。汉、东汉,东郡兖州部白马县。魏,兖州郡白马县。晋,南朝,东郡兖州部白马县。北朝,东郡司州郡白马县,隋,白马县,唐、五代,滑州白马县,宋,京西北路灵河郡、辅郡滑州白马县。金,山东大名府滑州白马县。元,山东大名路滑州白马县。明废白马县改为滑县。清,直隶大名府滑县;雍正三年(1762)改隶河南卫辉府,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朝代,白马县隶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在群众家谱上便写成“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在黄河流域,以白马命名的地方很多,山西省临汾市有白马城,陕西勉县有白马城,河南郸城县有白马镇,山东恩县唐置有白马镇,等等,但它们都不是广西白马后裔所指的白马地。

白马县历史上在政治、军事、交通的重要地位,上面已经叙述。它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名自古就有神奇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这里我联想起,在广西有白马移民的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白马神话。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有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留下戍边的先祖,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个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白马驿,《重修滑县志》记载:“滑虽鄙处豫省边境,实界山东、河南两省要冲……交通日益发展,唐有白马驿,宋有韦城驿,皆为渡河必由之路。”又:“唐时白马旧驿,向在城北白马坡,迎阳铺即其旧地。”从以上可知,白马驿是古白马县属的一个驿站,民国改为“迎阳铺”,1950年划归浚县管辖。

三、移民从何时、何地而来

远在秦朝,为统一中国,打通南北交通,曾派50万大军到岭南并开辟灵渠(在今兴安县),后留下部分将士驻守,有的继续南下到邕州定居。汉代征服交趾,马援将军平息战乱后也留下部分官兵戍边屯垦。宋太宗、神宗也曾派兵到交趾,同样留下部分官兵戍边。这些官兵在当地定居都成了北方移民。宋朝由中原一带向南方大规模移民发生在皇祐年间和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宋史》卷二九○载:“皇祐中,广源侬智高反、陷邕州……(狄)青上表请行……自言:……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宋史》又载:“庚午,以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经制盗事。冬十月丙子,太白犯南斗。诏廊延,环庆,经原路择蕃落广锐军各五于人,赴广南行营。”又载:“戍午,狄青败侬智高于邕州。”

北宋向广西用兵,特别是征侬智高前后(包括到云南追剿侬军),派去大量的禁军(中央军,即北方兵)和地方军,后来都留一部分官兵戍边和屯垦。《宋史》卷二七二载:“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这是昆仑关战役班师回京都后,杨文广再被派到广西追击侬智高余部的任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载:“皇祐五年(1053)秋七月,癸卯,招广南西路安抚使司,比留禁兵四千戍邕州。”《文献通考》卷三三○载:“初广西屯北兵二十指挥(每指挥500人)。”由此可见,几次战役,都留有中原官兵在广西,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定居和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在北宋后期,还允许禁军官兵带家属随军行动称“老营”。他们定居南疆,也是成为中原移民的一个重要来源;《文献通考》卷三三○载:“熙宁……八年……唆之叛,陷邕钦廉三州,朝廷命郭逵讨之,擒其大将,乾德大惧,奉表乞降,会北兵多病瘴……是役也,调民夫八十七万余人。”《资治通鉴长编》载:“皇祐五年丁亥……丁壮馈运广南另需者,减夏税之半,免科徭一年。”这些北方的民夫,也有随军留下定居成为移民,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因北宋、南宋之间北方战乱不宁、黄河多次决口造成灾害,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王朝向南迁移,皇族及官员家属群众大量向南方迁移,广西也是移民迁徙地之一。当时的白马县,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宋庆历八年(1048),河决商明(今河南濮阳),泛滥于大名。河北灾民数十万人流人东京,安抚使富弼募万余人为兵。”白马县一带出现灾荒,皇朝又在这一带大量招兵,自然有白马县一带的兵源。在宋朝大量招兵的第二年即皇祐元年(1049),发生了“广源州侬智高起兵,称南天国,年号景瑞,扰邕州”。宋朝立即从北方调兵遣将,除蕃落骑兵外,“益以禁军”,由狄青率领南征。宋皇祐五年,狄青败侬智高于邕州及战后戍守广西的禁兵,许多后来定居该地。这些北方移民,包括当时太行山以东的白马县和青州府等地的百姓。有关资料记载,在北、南宋之间,南方的人口急剧增长,《南宁府志》记载:在宋元丰年间(1078~1085),邕州户五千二百八十八,总人口不超过二万人,而屯戍者达四千人,可见比例之大。《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址四载:“宋皇祐间,余姚人仲淑从狄青打侬智高,留镇邕州,都督西南三江诸州,增泗城州、利州、历元、明皆岑氏守之;”又“臣谨案府境山号扶水临泫游地多烟瘴,自宋以来,各土官如镇安之岑,向武之黄,步康之冯,上映下雷之许,类皆狄青……率所部留成,裂土世袭。”这些北方移民,到南方还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宋朝开封府程昌寓,其部下有高宣、罩含人,他们带有保密的车船图,在湖南打杨么时曾用过这种船,后来这种船也在南方使用了。“曲辕犁”在南宋时,经詹体仁的努力把这种犁推广到广西靖江府(今广西桂林市),后来在广西也广泛使用了。

从以上的历史地理资料可以证实,广西壮、汉人大量族谱所记载的,其祖先来自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冉、白马苑),就是今河南省滑县一带。由于白马县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宋代朝廷曾在这里建立兵营、招兵买马。其兵源有白马县人,也有北方各地人。有关资料记载: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屯禁军3000于滑州,以控制黄河渡口。狄青南征侬智高前后,杨文广到广西任职亦带有大量禁军。禁军多是北方兵,不管家在白马县或青州府以及其他地区,白马县是军队的训练地、集结地和出发地,所以给大家的印象特别深刻,时日旷久,问起从哪里来,只记得从白马县来,世代相传也就成了事实。正如今天居住中原和山东一带的群众,一问起祖先从哪里来,都不约而同地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尽管他们的祖籍在不同地方,但都从洪洞大槐树下经过,因为这里当时是移民指挥部,山西各地区指令到中原的移民,都要到大槐树下登记后出发,所以这样说也没有错。广西的白马记载现象,也和中原的“洪洞”现象有点相似,当然广西的壮族来源其主体是土著人。

来源:思恩府驿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