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在爱与家国间奔跑的传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4:50 1

摘要:在二十世纪的文学星空中,韩素音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爱与家国之间不停奔跑,用文字和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在二十世纪的文学星空中,韩素音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爱与家国之间不停奔跑,用文字和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降生于河南信阳的一个独特家庭,原名周光瑚 。父亲周映彤,这位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从成都郫县走出,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建设的热忱,远渡重洋去比利时求学,归来后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带着欧洲的优雅与浪漫,与周映彤的结合却历经波折,两人冲破玛格丽特家族笃信天主教的重重阻碍,相偕私奔,开启了别样的人生旅程。 在这样中西合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韩素音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像一幅色彩斑斓却偶尔夹杂冲突的画卷。母亲不让她读中文,可她骨子里那股倔强的劲儿,让她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热爱,偏要沉浸在中文的世界里。1931年,还未满15岁的她,就踏入了北京医院,成为一名打字员,小小的身影在医院忙碌穿梭,初尝生活的滋味。1933年,她成功考入燕京大学,在这里,知识的大门向她敞开,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结识了龚澎、梁思懿等同班同学,青春的校园时光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探讨学术,畅想未来。1935年秋,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她获得奖学金,奔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继续深造,在那里,她不仅在医学领域深耕,也逐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颗文学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种下。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如一声惊雷,打破了韩素音平静的求学生活。彼时远在异国他乡的她,听到祖国遭受侵略的消息,心中的热血瞬间沸腾,中国,那是她的根,是她的骨肉、灵魂、气息和生命!她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国,投身到祖国的怀抱。1938年,她踏上了归程,在海轮上,命运安排她邂逅了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唐保黄,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同年结为夫妇 。回到国内的韩素音,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担任助产士,她亲眼目睹了战争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伤痛,也看到了人们在苦难中顽强求生的意志。在院长玛丽安女士的鼓励下,她拿起笔,开始创作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文字中,这部小说就像是一扇窗,让外界看到了战时中国的模样。然而,这部小说的出版却引发了家庭的矛盾,丈夫唐保黄认为女性不该如此抛头露面,两人之间的裂痕逐渐加深。之后,韩素音随丈夫来到英国,但她对医学的热爱从未减退,1948年,她终于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可就在这一年,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一击,当她毕业返回香港从医时,得知唐保黄已于1947年战死东北战场。 在香港行医的日子里,韩素音的生活再次泛起波澜。一次宴会上,她与英国记者伊里奥·马克(Mark Eliot)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爱情的火花瞬间点燃。但这份爱情却充满了无奈与痛苦,因为马克已有妻室。为了摆脱这段情感的纠葛,韩素音回到重庆。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马克被派往战场,并在朝鲜阵亡。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成为了韩素音创作的源泉,她用日记的方式,将自己与伊里奥的爱恋袒露在纸上,写成了作品《瑰宝》。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在欧美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世界看到了韩素音的文学才华。很快,《瑰宝》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电影获得3项奥斯卡奖 ,韩素音也因此声名远扬,奠定了她在欧美文坛的地位。 1956年1月,命运又为韩素音安排了一次奇妙的邂逅。她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前往印度新德里度假。在那里,为她担任向导的陆文星走进了她的生活。陆文星,这位印度上校,聪明、和蔼、宽容,并且和韩素音一样热爱中国,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结为夫妇。在韩素音眼中,陆文星是她灵魂的伴侣,他们一起为中印友好关系而努力。也正是在这一年,韩素音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借助与周恩来助手龚澎(乔冠华夫人)在燕京大学的同学情谊,她终于获得批准回国访问、探亲。当她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心中的激动与感慨难以言表,她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韩素音和陆文星多次来到中国,他们不辞辛劳,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四处奔走,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在中国,韩素音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还结识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其中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关系最为密切。她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1956年探亲回国时,那次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的人生道路,改变了她的一生。她曾深情回忆说:“那是1956年,我与周恩来谈了两个小时,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时至今日,想起他,想起当时我们会面的情景,我就感到无限哀伤,无比凄凉。听到他逝世的噩耗时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甚至超过了我父亲去世时我难过的心情。”在后来的岁月里,韩素音多次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她把与周恩来的交往经历深深地印刻在心中,也为她后来创作《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90年代,韩素音耗费大量心血,在1956年到1974年之间对周恩来进行11次长时间采访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这部传记,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了解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他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 除了为周恩来立传,韩素音在1972年还为毛泽东立传——《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在她的笔下,毛泽东是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她这样描述:“他既是一个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学者,又像农民一样平易近人;他既喜欢喝酒,又经常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他十分幽默,可又非常严肃认真;他既坦率又精明,既老实朴素又绝不会上当受骗;他既单纯又复杂,细致周到,明察秋毫,可又衣着随便,不修边幅;他具有成就大业的耐性,而一旦需要当机立断,他绝不坐失一分一秒。”她对毛泽东的评价非常高,她努力从自己的视角,为世界呈现出一个真实、伟大的毛泽东形象。而当江青要求韩素音为自己立传时,却遭到了她的婉拒,她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韩素音的一生,不仅仅是文学创作和外交活动的传奇,她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1989年,在她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这项大赛就像一个舞台,为无数热爱翻译的青年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励了广大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情,推动了外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翻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被称作翻译界的“奥斯卡”。1990年,她又倡导设立了冰心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都会来中国一两次,她深入中国的各个角落,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变化与发展,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与中国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自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她虽没能再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但她的心却从未离开过,她通过各种渠道,时刻关注着中国的情况,中国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发展,都能让她感到由衷的喜悦。 2012年11月2日中午,96岁高龄的韩素音在瑞士洛桑的家中无疾而终,她的离去,让世界文坛失去了一位璀璨的明星。但她留下的作品,就像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文学的殿堂;她为中外文化交流、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所做出的贡献,也将被永远铭记。她曾说:“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爱、对家国那份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