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岁的小陈是某高校的大一新生。三个月前,小陈和网友在晚上见面吃饭,聊得投机,酒也喝了不少。之后两人去了酒店。
近日
四川省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布一则大一新生与网友见面后
感染艾滋的案例
↓↓↓
18岁的小陈是某高校的大一新生。三个月前,小陈和网友在晚上见面吃饭,聊得投机,酒也喝了不少。之后两人去了酒店。
小陈回忆:“对方说自己身体很健康,而且看上去也没什么异常,我当时就信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看起来没问题”,让他放弃了使用安全套,他甚至以为“只一次应该没事”。
事后小陈出现低热和浑身酸痛,以为是军训太累了,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医,而是选择“观察看看”。直到学校组织体检,小陈被检测出HIV抗体阳性。得知诊断结果后,他反复哭着对医生说:“我就那一次没戴套,真的没想到会这样……”
目前,小陈接受规范治疗三个月后,病毒载量大幅下降,医生说只要坚持服药,他完全可以正常完成大学学业。
这些行为是高危行为
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情况不明;共用针具,如吸毒或纹身器具不洁;母婴传播(未治疗的HIV阳性母亲有传播风险);输血或器械消毒不规范(现代医疗已极为严格,极少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约会、酒后冲动、一次性行为正在成为年轻人感染HIV的主要因素。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指出,我国15~24岁青年学生中,感染者报告数已连续多年上升,其中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的比例超过80%。
“暴露后”还能补救吗?
能!但时间是关键
如果刚发生了高风险接触,比如无保护性行为,不要等“等我有症状再说”。
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明确指出:在72小时内及时服用暴露后预防用药(PEP),可以有效阻断HIV感染风险,阻断成功率高达90%以上。但这个时间窗口一过,药物就基本无效了。
此外,若你属于高风险人群,还可以考虑服用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即每天服用一粒预防药物,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感染HIV,不会马上有症状
感染HIV后,不会立刻有明显不适,有些人甚至几年都没有症状,但病毒却在体内悄悄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有研究显示,HIV感染者在感染后2~4周可能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但这些表现很轻微,常常被当作普通上火或劳累所致,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感染后就等于绝望了吗?
很多人一听“艾滋”,就仿佛和“死亡”画上等号,其实这早已是过去式。
目前,我国对艾滋病的治疗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规律服药,大多数感染者都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使病毒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达到这个状态后,病毒传播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封面由AI生成
责编:郑曼昕
来源:广州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