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燕恰出生在云南,这地方地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怒江像条狂躁的龙,把村子隔成两半。布腊村是僳僳族聚居地,村民大多靠种玉米、土豆为生,生活简单但艰苦。
余燕恰出生在云南,这地方地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怒江像条狂躁的龙,把村子隔成两半。布腊村是僳僳族聚居地,村民大多靠种玉米、土豆为生,生活简单但艰苦。
余燕恰家里也不宽裕,父母是普通农民,家里还有两个姐姐,日子过得紧巴巴。即便如此,父母特别重视教育,觉得读书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唯一路子。
村里没学校,想上学得去江对岸的布腊小学,中间隔着200米宽的怒江。怒江水流急,浪花翻滚,江面宽得让人望而生畏。两岸没桥,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溜索——一根钢索,配个简陋滑轮,底下绑条粗布带。
村民用它运粮食、赶集,孩子们用它上学。余燕恰五岁开始学溜索,最早是妈妈背着她滑过去,六岁开始自己试,八岁已经能独自滑行。每天早上,她背着书包,带着滑轮和布带,站在江边,挂上钢索,滑到对岸,再走一公里山路到学校。
溜索看着简单,其实危险得很。钢索悬在20米高空,风大时晃得厉害,布带得绑紧,不然人可能直接掉江里。余燕恰八岁时体重不到30公斤,滑到江中间常常因为惯性不够,得用小手一点点拉过去。
雨季更麻烦,江水暴涨,水汽扑面,布带湿滑,稍不留神就可能出事。她小时候就遇到过一次险情,布带松了,差点掉下去,幸好旁边有村民拉住她。这事儿没让她放弃,反而让她更熟练地掌握了溜索技巧。
2007年,余燕恰八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她的生活就是每天五点起床,帮家里喂鸡,背上书包去江边滑索。学校是间简陋平房,木桌破旧,黑板斑驳,但她总是坐第一排,认真听课。
她的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有滑轮和布带,沉甸甸的。她每天得滑两次,早上过去,下午回来,风雨无阻。这生活对城里人来说难以想象,但在布腊村,孩子们都得这么过。
那年春天,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到怒江拍片,偶然看到余燕恰滑索的画面。她穿着粉红衣服,背着蓝色书包,瘦小身影挂在钢索上,滑过湍急江面。记者拍下照片,录下视频,回去后做成报道。
这段视频2007年在网上传开,余燕恰被叫作“溜索女孩”,全国网友都被她的勇气震撼了。这张照片不只是记录了她,也让布腊村的困境被更多人看到。
2007年4月,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到怒江州福贡县,本来是想拍当地风土人情。早上,他们在江边看到一个八岁女孩背着书包,挂在钢索上滑向对岸。她动作熟练,滑轮吱吱作响,200米距离很快就滑完,落地后背起书包就跑向学校。这女孩就是余燕恰。
记者赶紧拍下这幕,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问了旁边的向导,才知道布腊村的孩子都得靠溜索上学,因为江上没桥,这是唯一办法。
记者跟着余燕恰进了村子,看到更多孩子背着书包,排队滑索。布腊村的房子多是吊脚楼,散落在山坡上,村民们在田里忙活,生活靠山靠江。余燕恰的家也在江边,木头房子简陋,屋前有块小菜地。
她每天得自己滑索上学,因为妈妈要干农活,没时间陪她。记者试着体验了一次溜索,站在高处,脚下江水翻滚,手心全是汗,才滑几米就腿软了。可余燕恰和村里孩子却每天都得这么来回。
报道播出后,2007年全国网友炸了锅。大家叫她“溜索女孩”,既佩服她的胆量,也心疼她的处境。视频里,她瘦小的身影挂在钢索上,底下是汹涌的江水,这画面让很多人红了眼眶。
网友们开始讨论,怒江两岸为啥没桥?孩子们上学咋就这么难?很快,20多家媒体联合发起公益活动,呼吁为怒江建桥。两个月内,140多万元善款到位,专门用来给马吉乡建桥。
2008年3月,布腊小学前的江边建起第一座爱心桥。这是一座人马吊桥,木板桥面,钢筋框架,能过人也能过牲口。桥长200米,横跨怒江,村民和孩子们终于不用再冒着生命危险滑索了。
余燕恰是第一个走上桥的孩子,她背着书包,踩着桥面,第一次不用担心掉进江里。桥建好后,村里孩子的上学路安全了,村民运粮食也方便了,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建桥只是第一步。余燕恰因为报道出名,得到了公益组织的关注。他们资助她上学,还带她去昆明和北京看看外面的世界。2011年,她考上怒江州最好的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三年,她住校,周末回村,依然走在那座吊桥上,帮家里干活。她的书包里多了本医学科普书,她开始梦想当医生,想帮乡亲们治病。
来源:历史定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