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月起施行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鼓励提供夜间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数字化建设。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哪些亮点?连日来,记者分别走进村(社区)综
今年1月起施行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鼓励提供夜间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数字化建设。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哪些亮点?连日来,记者分别走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地,进行了深入采访。
群众在端州区白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练舞。
市民在市图书馆阅读和自习。
推动实现四级设施全覆盖
“右手开扇;并列一行,向上开扇……”3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端州区城西街道白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范永红等居民正在舞蹈室排练新舞。
范永红是一名歌舞爱好者,退休后,她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歌舞队,经常到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排练,“多亏了这个场所,为我们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心于2019年6月建成开放,面积约300平方米,建有儿童游乐场所、图书阅览室、舞蹈室和科普角等区域,能满足各年龄层居民需求。”白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蔡夏玲介绍,为提高场所利用率,该社区组建了一支“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的服务团队,对场室进行日常管理。同时,结合寒暑假等节点,面向辖内学生推出公益培训班,免费开设书法、绘画、舞蹈等课程。
这是我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的有效体现。市文广旅体局公共服务科科长郭炜明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目前已建有国家一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各9个,10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省一级以上文化站,1549个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有效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
提供夜间延时错时服务
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近年来,我市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紧跟群众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推出夜间、延时、错时服务,以进一步增强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
3月29日20时许,记者在市图书馆看到,现场灯光通明,各层的阅览和自习场所内,坐满了前来阅读和学习的市民,数名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正忙着提供指引服务以及整理图书等工作。
市图书馆是我市实行夜间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白天,不少上班族和学生都较忙,没有时间到图书馆‘充电’,为此,我们实行了夜间服务,将场馆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市图书馆工作人员郑玉玲告诉记者,2022年起,该馆在寒暑假期推出了延时服务,开馆时间由此前的早上9时,提前到8时30分。此外,结合寒暑假及节假日等节点,适当调整延时和错时开放安排,以及举办形式丰富的主题阅读活动。
市博物馆在周二至周日,闭馆时间从此前的17时延长到了17时30分。2023年以来,该馆又于寒暑假及部分节假日推出夜间服务,开放时间延迟至21时,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特色主题活动。
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近年来,肇庆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机构还针对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特点,推出了“青年夜校”等特色品牌活动,实现服务内容的精准供给。
加强设施和产品数字化建设
3月29日19时30分,记者登录市文化馆“微文化”平台,在“精彩直播”栏,足不出户就欣赏了一场以“树下制燥·时空和鸣”为主题的线上音乐会。不止于此,在该平台,还能参观线上文化馆,观看和了解肇庆非遗项目、文化产品等。
“搭建数字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亮点之一。”在郭炜明看来,数字化建设,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提高供给效率的“最后一米”。基于此,近年来,我市注重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至今已实现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
我市还不断丰富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如通过深入挖掘广府文化、端砚文化、铁军文化等肇庆特色文化,先后制作完成了《小城大匠——肇庆传统工艺系列微视频》《群众文化中的歌曲创作》《肇庆民歌新唱》《红色印记》《黏土定格动画的制作》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部分产品获得省级表彰和推介。
结合肇庆非遗项目,市文化馆还建立起非遗特色数字资源库。目前,已建有全民艺术普及“E遗以艺”数字资源推广项目1个,整合了非遗项目数字档案90个、非遗传承人数字档案89个,进一步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真正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发展目标。
来源:知肇分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