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25丨非奈利酮于MRA阵营脱颖而出,为心血管结局再书亮眼新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22:12 1

摘要:2025年3月29日-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ACC.25将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突破与前沿进展,为我们带来了一

2025年3月29日-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ACC.25将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突破与前沿进展,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长期以来,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ACC大会也对MRA的重要研究和临床应用予以了充分讨论和分享,其中,一项“非奈利酮与螺内酯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血管结局的影响:一项倾向匹配的注册研究”1入选大会壁报展示,系统评估了甾体类MRA螺内酯和新型非甾体类MRA非奈利酮对HFpEF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优化HFpEF治疗策略提供关键证据。我们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有价值的参考。

专家简介

袁祖贻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主要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兼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指南与共识工作组组长、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动脉粥样学会(IAS)中国分会副主席、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陕西省胸痛中心联盟主席、陕西省心血管专科医师联盟主席。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副主编、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近年来以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面上在内数十项国家级课题,完成教育部“985”建设工程项目、陕西省政府重大科技创新“13115”项目、以及各类人才基金项目多项,共获得各类支持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 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近300篇,包括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Medicine、circulation、Euro Heart J、cir Res 、JACC、Am J R等。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5 ACC热点速递:

与螺内酯相比,非奈利酮改善HFpEF患者远期心血管结局

本次ACC大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比较了非奈利酮和螺内酯对HFpEF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通过TriNetX研究网络进行倾向性匹配,纳入接受非奈利酮或螺内酯治疗的HFpEF患者142例。研究主要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定义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心力衰竭(AHF)和卒中构成的复合事件,进行生存分析以确定非奈利酮和螺内酯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与螺内酯组相比,非奈利酮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在30天(11% vs. 26.06%,HR=0.38,P=0.001)和1年(33.80% vs. 45.07%,HR=0.68,P=0.043)时均更低。同时,与螺内酯组相比,非奈利酮组的全因死亡率在30天(0% vs. 7.04%, HR=0.25,P=0.026)、1年(7.04% vs. 14.79%,HR=0.24,P=0.002)、3年(9.86% vs. 30.28%,HR=0.39,P=0.001)时也更低。此外,与螺内酯组相比,非奈利酮组AHF的发生率更低(7.04% vs. 11.27%,HR=0.30,P=0.013),且在1年时持续改善(11.27% vs. 20.42%, HR=0.53,P=0.037)。

该研究证实,与螺内酯相比,在HFpEF患者中使用非奈利酮与生存率提高和MACE发生率降低相关,表明非奈利酮可能为该患者群体提供更优的长期心血管结局。

颠覆传统:

非奈利酮以独特结构和机制,为心血管结局管理赋能

不同于基于醛固酮结构研发的传统甾体类MRA螺内酯,非奈利酮为基于二氢吡啶类化合物研发的创新结构MRA,其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向、分子作用机制、受体选择性、组织分布及代谢产物均与螺内酯存在明显差异2 :

螺内酯非奈利酮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向片状扁平结构,与MR通过片状嵌插的方式结合,结合位点较少且相对不稳定大块状立体结构,与MR通过多位点立体稳定结合,因此对MR的拮抗效力更强分子作用机制部分阻断醛固酮-MR结合,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减少醛固酮的结合,但不会引起MR降解完全阻断醛固酮‑MR结合引起的转录共调节因子募集,同时引起MR降解,因此对炎症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转录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受体选择性对MR的选择性较低,可能结合糖皮质激素受体及性激素受体,导致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对MR具有高选择性,不会结合糖皮质激素受体及性激素受体,因此无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组织分布及代谢产物在肾脏分布比例更高且代谢产物具有活性肾心分布均衡、代谢产物无活性,因此高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较于螺内酯,非奈利酮凭借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在多种疾病患者中均展现出显著的心肾获益。

•HFmr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和HFpEF

3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螺内酯未降低HFmrEF/HFpEF患者(LVEF≥45%)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脏骤停或心力衰竭住院治疗)发生风险(HR 0.89;95% CI:0.77-1.04;P=0.14)。✔FINEARTS-HF研究4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非奈利酮可显著降低HFmrEF/HFpEF患者心血管死亡和总心衰事件的复合结局发生风险16%(RR 0.84;95% CI:0.74-0.95;P=0.007);降低总体心衰事件(包括首次或复发的因心力衰竭住院或急诊就诊)发生风险达18%(RR 0.82;95% CI:0.71-0.94;P=0.006)。

•慢性肾脏病(CKD)

5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常规治疗+螺内酯治疗未降低3b期CKD患者的心血管结局(HR 1.05;95% CI:0.81-1.37;P= 0.702),同时螺内酯因安全性问题而频繁被停用。✔FIDELITY研究6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非奈利酮显著降低了T2DM相关CKD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终点14%[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因心力衰竭住院(HHF)](HR 0.86;95% CI:0.78-0.95;P=0.0018)、降低HHF风险22%(HR 0.78;95% CI:0.66-0.92;P = 0.003)及降低复合肾脏终点23%[包括肾衰竭、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自基线持续下降≥57%或因肾脏原因死亡]风险(HR 0.77;95% CI:0.67-0.88;P=0.0002)。

结语

与传统的甾体类MRA螺内酯相比,新一代高选择性非甾体类MRA非奈利酮具有高度的受体选择性,可带来确切的心脏保护作用。既往发表的FINEARTS-HF研究、FIDELITY研究一致证实非奈利酮可为心肾代谢等不同临床疾病的患者人群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本次ACC年会上发布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非奈利酮在HFpEF人群的远期心血管结局获益,标志着心肾代谢疾病一体化管理迈入精准治疗新纪元,为慢病管理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ACC官网https://eppro02.ativ.me/src/EventPilot/php/express/web/planner.php?id=ACC252.张献鹏,等.中华医学杂志, 2025, 105(12): 872-877.3.Bertram Pitt, et al. N Engl J Med 2014;370:1383-1392.4.Vaduganathan M, 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24 Jun;26(6):1324-1333. 5.Hobbs FDR, et, al. Nat Med. 2024 Dec;30(12):3634-3645. 6.Agarwal R, et al. Eur Heart J. 2022 Feb 10;43(6):474-484.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