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chén)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病渴且中燥”,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八月十日即9月10日(《旧唐书·宣宗纪》载八月七日即9月7日),李忱在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
大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chén)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病渴且中燥”,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八月十日即9月10日(《旧唐书·宣宗纪》载八月七日即9月7日),李忱在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
唐宣宗像
群臣上其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原名李怡,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859年在位),唐宪宗第十三子。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有隐忍装傻的生存智慧,也有开创“大中之治”的明君风范,直到唐亡,仍受到人们的称颂,时称为“小太宗”,同时留下诸多争议与趣味传闻。
“小太宗”——唐宣宗
前“爹”曾是反贼
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即7月27日,此据《旧唐书·宣宗纪》载;《唐会要》作六月二十三日,即7月28日),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的大明宫,为唐宪宗第十三子。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郑氏。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
《旧唐书·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下》
李怡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装疯卖傻的李忱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论辈分,李怡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和文宗还小一岁。据说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曾被唐文宗及其他宗室作弄。
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
《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
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惠。
《新唐书·卷八·本纪第八》
传说唐宣宗登基之前,为了逃避侄唐武宗的迫害而出家为僧,传说他在河南淅川香严寺避难,法名琼俊,齐安见其举止不凡。
“宣宗,即宪皇少子也;皇昆,即穆宗也;穆宗、敬宗之后,文宗、武宗相次即位,宣皇皆叔父也。武宗初登极,深忌焉。一日,会鞠于禁苑间,武宗召上,遥睹瞬目于中官,仇士良跃马向前曰:‘适有旨,王可下马。’士良命中官舆出军中,奏云:‘落马已不救矣。’寻请为僧,游行江表间。会昌末,中人请还京,遂即位。”熙宁八年(1075)苏轼游海宁时撰《大悲阁记》并七绝《悟空塔》:“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无人。”
尉迟偓《中朝故事》
登基称帝,震惊众人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一日,武宗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会昌六年丙寅三月二十一日,武宗不豫,立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
《唐会要·卷二》
李忱监国后,满脸悲伤地接待臣下,决断事务,众人这才见到他的隐德。
及监国之日,哀毁满容,接待群僚,决断庶务,人方见其隐德焉。
《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年号大中。拥立唐宣宗的宦官本以为他愚钝容易控制,岂料他登基为帝后立即励精图治,并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众宦官、朝臣及宗室才惊觉唐宣宗以往是故作愚钝,实际是非常贤明。
“小太宗”的大中之治
唐宣宗时的唐朝国势已暮气沉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接连击败日趋衰落的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一些史家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于是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但亦有观点指出李忱“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毕竟只靠政府小范围完全解决问题。
宣宗是唐朝中期以后少数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加上张议潮的归义军起事反吐蕃;不仅出兵收复河湟,安定塞北,更一度大致重夺丢失多年的河西走廊(沙、瓜等河西十一州),国威稍振。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大中十一年之后,宣宗开始疏于政事,沉溺于长生术,“颇好神仙”。
宦官权势又呈复兴之势,甚至还从东南财赋之地攫取大量的经济特权。大中十二年以来,南方军乱不断,容管、岭南、湖南、江西、宣歙、武宁等藩镇相继爆发军士逐帅事件。大中十三年,武宁(徐州)节度使康季荣因不恤士卒,被士卒所逐。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宣宗因丹药中毒驾崩,享年五十岁。群臣上其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
后世评价
大中十三年十二月,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更在浙东爆发,当时距唐宣宗驾崩还不到半年。《新唐书》认为:“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
历史上评价宣宗在位曾经烧过三把火:“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詟气”,称之为“明君”,有“小太宗”的外号。据说唐宣宗退朝后还会读书到半夜,烛灺委积,近侍呼之为“老儒生”。
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论“唐之亡,宣宗亡之”,“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像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
绰号“小太宗”,留诗《吊白居易》
李忱即位后,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仍受到人们的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来源:小贺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