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强教必先强师。海南师范大学始终坚守师范教育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协同推进“强师、优师、尊师、惠师”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育人卓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实干实绩诠释“教育报国”的时代担
9月9日,海南师范大学举行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了一批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海南省优秀教师”等称号的优秀教师代表。
教育是国之大计,强教必先强师。海南师范大学始终坚守师范教育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协同推进“强师、优师、尊师、惠师”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育人卓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实干实绩诠释“教育报国”的时代担当。
9月9日下午,海南师范大学召开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韩茂清 摄
加强党建引领
夯实强师根基
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实施“铸魂强师”工程,不断强化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例如,文学院近五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今年又有4个项目入围立项公示,正是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人才发展,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所取得的成效。
师德为范,育人为本。学校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校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狠抓落实的师德师风协同工作机制,严把教师招聘、考核、晋升等环节的师德关。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常态化与专题化教育相结合,创新“互联网+”师德教育模式,引导广大教师潜心育人、赤诚奉献。每年通过教师节表彰、入职宣誓、荣休仪式等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近年来,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张睿、国家级教学名师陈红等一批师德模范。
学校聚焦人事制度集成创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国际人才职称管理、博士后管理等制度,建立“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柔性引才、年薪和协议工资制等灵活机制,搭建“引育用留服”全链条制度体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分层分类评价,建立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专业特点的综合评价机制。完善聘期考核与结果运用机制,畅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道,持续优化师资结构,加快建立以“师德、能力、创新、实绩、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
强化精准引育
激活优师动能
“海师是我科研梦想的摇篮,更是我成长成才的阶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柳长期深入西沙群岛从事海龟生态保护研究,作为学校精准引育的典型代表,他依托生命科学学院龟鳖研究团队,在濒危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获评全国长隆动植物保护奖先进个人、海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引育集聚行动计划”,积极搭建校院两级联动引才平台,推动各学科按需制定引才清单,“量身定制”引才方案,拓展以才引才、赛事引才、平台引才、项目引才等多维渠道。近年来,全职引进各类教师854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173人。截至目前,学校已认定海南自由贸易港B类至E类人才共计1069人,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坚持引育并举,分类育才。学校实施“榕树学者”人才激励计划,强化资源支撑与服务保障,铺好教师发展的“黄金跑道”。针对新进青年博士,延长高聘期限,配套人才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助力教师潜心教学、勇攀学术高峰。推进“百人学历提升计划”“百人国际交流项目”,帮助教师提升学历、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学校共有30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或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64人次入选省级人才项目或获省级荣誉称号。
学校着力打造高能级教学科研平台集群,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急需(交叉)学科专业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建成国家级平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部委级社科平台4个、院士创新平台21个等;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等,形成“平台—学科—教师”良性互促生态,为教师提供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近五年,教师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0余项、科研奖励百余项,其中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贝勒龟类保护国际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聚力暖心护航
优化尊师生态
“人事处的老师热情专业,入职时就主动帮我规划人才认定,协调孩子入学附属小学,还安排了周转住房,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文学院教师肖太云入职后的由衷感慨,是学校高度重视人才服务,积极打造多维支撑、高效响应、温暖有力的服务保障和发展生态的生动缩影。
秉承“尊才、爱才、敬才”的理念,学校将人才服务保障纳入“党建引领人才工作”的核心任务,完善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机制,动态更新校领导直接联系专家工作台账。人事处整合校内资源,提供涵盖入职手续、人才认定、租购房补贴申领、科研服务、职称评审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起,各学院均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定期接受培训,为本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的人才政策解读和全流程服务。全校协同,构筑起温馨、高效的人才服务通道。同时,建立人才服务反馈机制,定期开展人才服务工作调研,畅通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教师座谈会等沟通渠道,以实际需求推动服务持续优化,切实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学校致力构建分层分类、阶梯式的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支持体系,扎实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依据学科背景、发展层次为教师量身定制培训方案。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专题培训,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设立校级教学和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积极拓展校际、校企、校地合作,搭建教学提升、科研合作、成果转化、服务基础教育与挂职锻炼等平台,促进教师在交流互鉴中成长,在协同创新中突破,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能力。
今年7月,初等教育学院教师何素丹获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后返校工作。得益于学校的培育支持政策,何素丹由军转干部入校后成功考取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她将人工智能与沙画艺术深度融合,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感谢学校给予深造机会,我将把博士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回馈学校的培养。”何素丹表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南师范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加快建设一流师范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海师力量!
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张睿:
黎歌婉转 师心传承
二十余年扎根海南,张睿始终致力于民族音乐学与音乐教育研究,尤其专注于海南黎族音乐文化的抢救、整理与教育传承。她多次深入黎村,抢救、整理黎族音乐文化资源,将第一手黎族音乐素材系统整合,编撰出版教材《黎歌·乐海》,填补了海南省普通高中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空白,获多项奖项。
从教以来,张睿坚守教学一线,以教育家精神培根铸魂,创新性地提出“三师联动”教学机制,构建特色音乐课程育人体系,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30余项,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海南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她主讲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音乐)》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案例被教育部中国专业硕士案例中心收录,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多项省级教学奖,并在琼、闽、粤12所高中进行推广。
育人实践成效显著,学术耕耘硕果累累。张睿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8项,在《光明日报》《文艺争鸣》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著作及教材5部。因贡献突出,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海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南海名家、海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为海南音乐文化传承与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坚实力量。
文学院教授冯青:
杏坛播种 文心育苗
自踏上讲台以来,冯青始终秉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理念,完成了5000余节课堂教学,培养了35名语言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高层次人才。他讲授的《古代汉语》课程广受学生喜爱,被评为本科“优质示范课程”第一名,并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海南赛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经他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田家炳杯”“挑战杯”等国家级及其他各类奖项20余项,获评海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
课堂之外,冯青的脚步延伸至教育帮扶一线,支教行程跨越10000余公里。依托学校“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项目,冯青累计180多天往返于乡镇、县城及中学之间,指导了800余节精品课程、80多人次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他曾驻点昌江黎族自治县支教三年,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依托学院项目资源,探索建立“院校合作”发展新模式,对口帮扶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质量提升。
躬耕讲坛、为国育才,冯青先后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南海名家”、海南师范大学“榕树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重大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中韩国际合作项目1项、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在《中国语文》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7部,学术论著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8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柳:
碧海护龟 笃行致远
碧海蓝天之间,林柳与海龟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他致力于中国濒危龟类保护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我国海龟重要保护区域南海牵头构建了集科研攻关、救助救护、科普传播于一体的海龟生态保护体系,成为保护海洋旗舰物种的坚实力量。
十年间,林柳带领学生踏浪前行,深入西沙群岛,开展海龟生态保护研究,成功揭示了西沙绿海龟新地理种群特征,建立起完善的海龟种群识别与栖息地信息库,填补了国内海龟生态研究领域的空白,更为我国在全球海龟保护中赢得了战略话语权。他积极助力执法攻坚,义务为全国执法机构鉴定价值数百万元的龟类标本;接受农业农村部、三沙市委托,牵头撰写海龟保护蓝皮书与行动计划,以科研力量守护碧海蓝湾。
为开展生态教育,林柳带领团队建立起首家国内高校海龟救助站,常态化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累计救助海龟500余只;组织开展“海龟保护进校园、进渔村”行动等200多场科普活动,惠及群众15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1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相关事迹两次入选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林柳亦获评全国长隆动植物保护奖先进个人、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先进个人、Wiley威立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奖等荣誉。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彭鸿雁:
十年铸光 鸿雁奋飞
担任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十年来,彭鸿雁始终以学院发展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带领全院师生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以务实笃行的作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推动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书写了实干担当、奋发有为的教育佳话。
2015年上任伊始,为解决学院经费紧张、设备匮乏的困境,彭鸿雁组织骨干教师自主研发数十套实验实训设备,建成学院实训中心,有效改善了教学条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2017年又推动学院获批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人才培养层级的跨越。2024年,即使身体不适,她仍坚守岗位,全力协调资源、完善材料、沟通专家,帮助学院成功申报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学院博士培养体系的空白。在她带领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点、物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相继落地,学院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发展日新月异。
一直以来,彭鸿雁都用真诚与关爱护航师生的成长,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解决困难,支持他们开拓视野、进修深造;常常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悉心关怀他们身心发展。她的事迹,凝聚成学院向上发展的蓬勃力量,激励着全院师生见贤思齐、砥砺前行。
美术学院教授韩潮:
素手丹心 美育润琼
执守美术教育二十余载,韩潮始终铭记“扎根海南、服务海南”的初心,他将海南非遗艺术融入课堂,以传统文化守护者和美育创新践行者的姿态,在美术教育改革、美育实践推广和本土文化传承中阔步前行。
韩潮深耕海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琼州海黎图〉的职贡图绘本艺术及民族文献价值研究》,填补了海南民族文献视觉研究的空白;作为美术作品《海南第一进士符确》的主创他参与了海南省重大历史美术创作工程。他依据课题所著专著曾获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专业类二等奖;漆画作品《南海 世纪 华章》入选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针对传统美术教育“重技法、轻文化”的痛点,韩潮创新性地提出“文化浸润+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他将海南黎族织锦、黎陶等非遗技艺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带领团队深入白沙民族中学、昌江思源实验学校等乡村薄弱学校,开展“椰苗美育行动计划”,通过“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学生动手实践+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技艺,得到美育浸润,帮扶乡村学校提升美育教育发展水平。为了让艺术之美融入乡村肌理,他组织师生开展乡野调查,记录生态风貌,绘制村落文化墙,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点亮一方水土。
来源:自贸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