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思想与历史通论——中国经济史的变局与抉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23:27 2

摘要:赵善轩,1981年出生于香港。2024年当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院士。2018年,荣获中国经济思想史优秀(一等)著作奖,现任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客座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台港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

泉学新著

基本信息

作者:赵善轩

出版发行:一八四一出版社

版本:2025年7月

印次:2025年5月第1次印刷

字数:298千字

价格:268元

ISBN:9786269969760

作者简介

赵善轩,1981年出生于香港。2024年当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院士。2018年,荣获中国经济思想史优秀(一等)著作奖,现任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客座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台港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

于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获荣誉文凭和荣誉文学士学位,后在新亚研究所取得台湾教育部授予文学硕士(史学)学位,广州暨南大学获文学博士,并在新亚研究所完成博士后(史学)研究。专治中国经济史、政治经济思想史。

曾供职于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布莱恩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学府。历任客座教授、副教授、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

现居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2018年创建了“赵氏读书生活”YouTube频道,通过该平台分享历史知识,频道订阅人数超过三十八万,每月平均观看人次达到三百万。

内容简介

货币的流转,不仅记录着市场交易的轨迹,更映射出国家治理、社会变迁与思想演进的深层脉络。从汉代五铢钱到清代银本位,从唐宋交子到近代信用货币,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不仅影响了市场,也塑造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本书核心关注中国经济史中的关键问题:

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循环模式——为何中国历史上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反复交替?

全汉昇难题:盛世物价低廉之谜——为何唐代前期物价低廉,却仍被视为升平盛世?

政府干预与市场运作的权衡——从盐铁专卖到明代大明宝钞,政府对货币的控制是经济繁荣的保障,还是衰退的根源?

自 序

初入门径

我从事经济史研究,始于师从宋叙五(1934-2016)教授。当时,我仍是香港树仁学院(现树仁大学)历史系一年级生,跨系选修了宋教授在经济系开设的「中国经济史」课程,并旁听了他的「西洋经济史」与「比较经济制度」两门课。宋教授来港多年,口音依然浓厚,班上的同学大多不适应,但我却沉迷于他纵横古今中外的精彩讲解。宋教授于1949年自北方避乱南下,是新亚书院经济系的早期毕业生,后在香港大学取得硕士与博士学位,专攻清代学者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与经济思想」及嘉庆年间(1796-1820)包世臣的「经济思想」。1971年,宋教授获得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的资助,该学社成立于1928年,并于中文大学出版印行《西汉货币史初稿》出版后,该书因内容精湛而在台湾被盗印,后于2001年易名为《西汉货币史》,由中文大学出版社再版。1981年,宋教授应钟期荣校长之邀,于树仁学院经济系任教,秉承古典经济学派(Classical School of Economics)的学术思路,致力于经济史的研究与教育。

我曾撰写一篇学期作业,后投至中文大学的《二十一世纪》杂志,刊出于该刊第八十一期(2004年2月),并转载于《二十一世纪》网络版总第三十七期(2005年4月)。该文即本书所收录的《评宋叙五〈西汉货币史〉》,指出宋师著作的重要性:因其深度剖析了西汉货币问题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影响。本文认为此书有三大亮点:

(一)清楚说明西汉货币政策多次变革所塑造的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独特性。

(二)以现代经济理论解释西汉的历史发展,揭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货币观念正源于西汉。

(三)阐明「反货币思想」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此外,宋师对经济制度的深入探讨亦极为可贵。他的论断精辟,可准确描绘出西汉货币政策的演变,以及其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宋师原本是新亚书院历史系的学生,师从钱穆(1895-1990)和牟润孙(1909-1988)两位大师,但后来发现自己对经济史更感兴趣,于是转到经济系继续深造。随后,全汉昇(1912-2001)先生从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转职至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宋师长年旁听全先生的课,并受其影响颇深。后来,宋师成为新亚书院创办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张丕介(1905-1970)先生的助教。因此,宋师在经济史研究中更多采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但也未完全脱离传统史学的进路。在史学界与经济学界,他的研究方法都是一种「异数」。

我跟随宋师学习,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与他合著了《清朝乾嘉之后国势衰颓的经济原因》(宋叙五、赵善轩,香港:树仁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和《包世臣的货币思想》(宋叙五、赵善轩,新亚研究所:《新亚学报》卷廿三,2006年2月)。当时,我便深受他的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影响,这种方法成为我研究的基础。古典经济学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等人的自由市场理论为根基,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然而,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传统方法多倾向于社会经济结构分析或制度史视角,较少采用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因此,宋师的研究方法,在当时学界显得尤为独特,这种方法也影响了我日后的学术取向。

《清朝乾嘉之后国势衰颓的经济原因》是我首部参与撰写的学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曾介绍此书,称:「宋叙五与赵善轩合著的《清朝乾嘉之后国势衰颓的经济原因》对乾嘉时期的中衰提出了新的看法,值得参考。」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兼前系主任吕元骢先生在序中指出:「本书的两位作者尝试从现代经济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解释清代中叶以后国势衰退的原因。传统看法认为,清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但作者指出,经济衰退已在社会中产生影响,人民的生活正逐渐陷入贫困。书中还对清代人口急增与社会贫穷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读者定会耳目一新。虽然本书并未全面探讨所有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因素,但其提出的论点仍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恩师余炎光教授在序中也曾提到:「我个人一直认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论,应本着『世事无绝对』的观念。如果只赞赏『康雍乾盛世』的兴盛一面是不够的,还应当看到背后的『阴暗』与『不足』。宋教授的这本书对此提供了重要启示。宋教授是我在树仁学院的同事,是中国经济史的专家,我对他在清朝经济史方面的研究一直敬仰有加。赵善轩是我的学生,同时也是宋教授的学生,他对这项研究的贡献亦不容忽视。师徒二人能合力完成这一壮举,实在可喜可贺。当然,本书并非完美无缺,仍有讨论的空间,期待日后有更多的交流与探讨。」

当年为了查阅原始档案,我在广州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的指引下,拿了他的推荐信,只身前往北京故宫第一历史档案馆,阅读了清代刑部的宗卷资料,专注于工资纠纷的官司,从中了解了清中叶时期工资变动的情况。这段经历让我得以深入研究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状况。随后,我携带几封恩师余炎光教授的推荐信,得到了尚明轩教授与钱逊教授(钱穆先生的儿子)的协助,得以前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数年后,我便补写了〈康雍乾盛世的国民生活水平〉一文,该文于2011年3月刊载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二十一世纪》杂志。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清代的这段盛世百年间,不论是旗人、官兵还是宫廷工匠,各行各业的工资都未随通货膨胀而增加,而米价却一路上扬。换句话说,乾嘉时期受薪群体的购买力逐步下降,生活压力加剧。这或许也是嘉道年间民怨沸腾、民变四起的原因之一。书中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是,我们引用了人口学家卡斯特罗(José de Castro)在《饥饿地理》(Geopolitical Famine)中的观点,指出当人类的食欲无法满足时,性欲会成为替代,贫穷反而导致出生率上升。加上清朝前期的政治稳定使死亡率骤减,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清代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这个研究不仅依托传统的朝廷档案、刑部宗卷(劳资纠纷的工资纪录)等一手资料,也从微观经济视角重新审视所谓「盛世」背后的受薪阶层现实处境。一方面,我结合通货膨胀、工资停滞与人口增长等多项关键因素,将之与清代特定时期的政治稳定性进行串联;另一方面,透过参考卡斯特罗有关「食欲—性欲替代」的跨学科理论,为清代民怨、高出生率与社会结构转变之间的关联,提供更具体的解释。此种「自下而上」的材料比对与理论接轨方式,补足了传统「康雍乾盛世」论述的不足,也使得我们更能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人口与社会动态间的复杂交织。

然而,这些经历也使我第一次在投稿时遇到了挫折。经济史研究往往倾向于使用考证和综合方法,而非过于偏向分析的研究方法。我曾协助宋师撰写并联名发表〈包世臣的货币思想〉一文,讨论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导致物价上涨、银贵粮贱的情况,进而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了政治稳定。包世臣作为地方官员的幕僚,提出了需要改革货币制度的主张,特别是行钞的提议。他试图用纸币取代白银作为货币,以解决当时的货币短缺问题。然而,由于他的行钞主张缺乏兑现的保障,实践起来面临巨大困难。魏源(1794-1857)等人反对纸币的主要原因正是其缺乏兑现性,而唐朝与宋朝的纸币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其兑现机制健全,这也表明兑现性是纸币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篇文章最终未能顺利发表,审稿人指出应该投稿至经济学期刊,而非历史学期刊,并对史料使用和参考文献提出了多方批评。宋叙五教授所采用的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当时已逐渐数理化的经济学研究趋势相背离,尤其是数据模型的缺乏,使得我们的文章难以符合经济学期刊的要求。最终,我不得不妥协,按照审查意见删减了论文中的分析部分,仅将部分分析内容保留在注脚中,而正文则依照传统史学的表述方式进行修改。经过大幅度的修改,文章最终在《新亚学报》上发表,但内容已与初稿有很大不同。由于此文是与宋教授合撰,而宋教授已故多年,此次出版则以原文收录,以作纪念。

在宋教授安息后,我为纪念恩师,编纂了《经济史家宋叙五教授纪念论文集》(杨永汉、张伟保、赵善轩主编,台北:万卷楼,2018年8月)。该论文集整理了宋教授未发表的硕士论文章节,并邀请了多位学者撰稿,以报答多年的师恩。

伦敦泰晤士河畔谈

中国经济史的变局与抉择

目 录

来源:嘉乐令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