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以高质量教育重塑城市基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22:30 1

摘要:清晨的鄂尔多斯,金色的阳光洒向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现代化校园,教室里的一张张笑脸上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在这座能源之城的转型蓝图中,教育始终是牵动万千家庭的民生大事,更是筑牢幸福根基的关键一笔。

清晨的鄂尔多斯,金色的阳光洒向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现代化校园,教室里的一张张笑脸上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在这座能源之城的转型蓝图中,教育始终是牵动万千家庭的民生大事,更是筑牢幸福根基的关键一笔。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用全链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重塑城市基因。

优质均衡:让“家门口的好学校”从愿景变实景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8日至9日,市委书记李理,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宇分别走访慰问部分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并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点赞,有期望,这是高处登高的探索、是日新又新的实践、是暖而更热的奋进!

“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遇到好老师,真是太好了。”新学期伊始,康巴什区第八小学西校区的建成投用,让住在附近的居民们由衷感叹。

9月,是开学季,随着北京大学附属小学鄂尔多斯分校、附属幼儿园鄂尔多斯分园,华中师范大学鄂尔多斯实验学校高中部等一批新校正式挂牌,城市核心区迎来教育扩容的“高光时刻”。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鄂尔多斯分校、附属幼儿园鄂尔多斯分园正式揭牌,迎来首批新生。伊金霍洛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芳菁 麻志强 摄

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这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的承诺。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民生工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创新实施教育供给动态调整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惠及每个家庭。2021年至今,全市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等系列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19所、幼儿园38所,新增学位数6.2万个。有效保障了学位供给需求,极大缓解了入学压力,在校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运动场地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也改善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这些崭新的校舍,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明亮宽敞的教室,也让家长们眉头舒展、满心欢喜。

▲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新入学学生在操场上认真上着体育课。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博仑 摄

如今,走进鄂尔多斯的任何一所学校,都能看到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里探索,在现代化的操场上奔跑。

2025年2月,杭锦旗被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2025年3月,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这些荣誉背后,是鄂尔多斯市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坚定落实,是无数孩子求学路上的坚实保障。

荣誉令人欣喜,数据同样令人振奋:目前,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3%。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和农村牧区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行动,选派122名学科带头人和名优教师对口支教西部四旗,开展核心区优秀副校长与西部四旗校长交叉任职,35所农村牧区小规模学校与城镇优质结对校全面推行“五个统一和七个同步”工作机制,累计建成教育集团70个、涉及学校179所、覆盖率达85.6%,吉日嘎朗图小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我市学科成绩均高于全区、全国平均水平。

鄂尔多斯,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家门口的好学校”从愿景到实景的转变。

产教融合:让“同频共振”从蓝图变现实

当教育的脉搏与产业的节奏同频共振,鄂尔多斯正在书写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正如市委书记李理强调的,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走进鄂尔多斯市,不论是自治区五大任务的前沿阵地上,还是全市“三个四”工作任务的火热实践中;不论是传统能源产业的生产车间,还是新能源产业的实验室,处处可见来自本土高校的毕业生。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实操实训课程。图片来源: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在这里,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职业教育改革,而是以教育为杠杆,撬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这既是党对教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要求,也是我市在新发展格局中探索创新的实践。

在工信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公布的第一批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培育项目名单中,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成功获批能源行业(数字能源方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培育点。该中心聚焦鄂尔多斯的优势产业,整合资源,联合多家企业与高校,精准推动数字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此外,我市在全区率先开展“2+2+2”中高企贯通培养模式,每年校企联合培养2000人以上。一批批学子,通过这一模式走进鄂尔多斯职业学院、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等高等学府,毕业后在汇能集团、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就业,实现了“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累计新增专业50个,专业对全市18条重点产业链的覆盖率达到83%,高于全区13个百分点。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60个,11个职教集团和14个产业学院蓬勃发展。职业技能年均培训人次达7000余人。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实训设备与真实项目无缝衔接,学生们在这里不仅能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锻炼实践能力。目前,我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骨干专业,师生累计获得国家级赛事奖项19项,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一批又一批青年创造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契机。

这不仅是一场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也是我市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师赋能:让“讲台上的好老师”从资源变资本

在第41个教师节当天,康巴什区的80名教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教师节礼物,位于康巴什区政府北侧的全新精装修教师公寓正式交付使用。分房现场老师们喜笑颜开,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该公寓是康巴什区为教师们打造的第四批人才公寓,共规划166套,面积跨度从40平方米的精致一居到100平方米的舒适三居,精准适配不同教师家庭的居住需求,不仅为老师们解决了住房的后顾之忧,更用一方温馨天地筑牢了大家扎根教育的信念。

▲康巴什区人才公寓摇号分配现场。康巴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艾冉暄 摄

这只是鄂尔多斯市尊师重教的一个缩影。

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宇说,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强化激励保障措施,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鄂尔多斯,以行动落实要求。

强教必先强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要素”,其专业素养与育人能力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底色,更关乎万千家庭对“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期待能否真正落地。

在资源型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进程中,我市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坚持全市走好一盘棋、打好一套拳,将教育作为城市升级的核心引擎,以“尊师重教”的实际行动诠释全面转型的决心。

坚持引育并举,着力优化教师结构,全市小学、初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93.7%、94.6%,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23.3%,4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86.5%。

通过提供定制化、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服务,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培育更多“暖城教育家”。在实现教师5年一周期360学时培训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三名”培育工程、“青蓝结对”工程等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覆盖7.24万人次。推行教育后备人才到教育发达地区跟岗学习机制,累计建成教育部名校长、名师工作室3个,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持续提升,将优质师资从稀缺资源转化为普惠实力,真正实现“三尺讲台有名师,寻常课堂见真章”的教育图景。

为教师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让教师能够专注于教学工作,给予教师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我市出台“教育人才新政30条”,在教师招聘引进、培养培训、待遇保障、管理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从源头上均衡配置师资,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各旗区也分别出台了强师惠师的相关举措,教师享市区景区免票、免费体检及公交出行福利等。这些政策既包含“住房+旅游+医疗+出行”的全方位生活关怀,更通过“教师优先”的社会礼遇彰显尊师重教理念。

当三尺讲台上的耕耘者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当“优者从教”的吸引力转化为“教者优教”的持久动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便在这润物细无声的温暖中愈加深厚。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不仅让优秀人才安心从教,更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这座转型中的活力之城,实现了教育提质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久久为功,百年树人。“十四五”期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彰显出鄂尔多斯市的奋进之心、改革之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鄂尔多斯将继续锚定“教育强市”目标,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举措,阔步于教育事业新征程,为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