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曾经刷屏家长群、学生朋友圈的标配,今年像被按了静音键。往年9月10号零点一过,手机叮叮当当能响到半夜;今年倒好,我守到0:15,群里只有一条腾讯新闻推送。
“老师,节日快乐!”
这句曾经刷屏家长群、学生朋友圈的标配,今年像被按了静音键。往年9月10号零点一过,手机叮叮当当能响到半夜;今年倒好,我守到0:15,群里只有一条腾讯新闻推送。
先别急着哀嚎“世风日下”。我把话放这儿:不是人情淡了,而是“教师节”这块招牌,被现实来回拉扯,终于撕掉了滤镜,露出最本来的模样,一个不放假的工作日。当主角自己都腾不出手鼓掌,台下观众再卖力,也怕喊破嗓子没人应,尴尬。
先说最扎心的。家长发祝福,默认对方秒回,不回就脑补“是不是我娃被穿小鞋”;可老师那天得上早读、盯课间操、判作业、开教研会,脚打后脑勺。
一个班五十个娃,双班就是一百条微信,复制粘贴也得半小时。不回不礼貌,回了耽误上课,干脆集体沉默,一了百了。于是出现诡异场景:送祝福的人比收祝福的人积极,热度当然上不去。
别觉得夸张,现在纪检、家委会、抖音大V都在找典型。去年某小学家长众筹买永生花,被匿名举报“变相行贿”,班主任写检查、全校通报。前车之鉴摆在那儿,谁还敢顶风作案?
老师们宁可背“高冷”骂名,也不想因为几束鲜花丢职称。祝福一旦跟风险挂钩,再滚烫的心也瞬间降温。
平时孩子坐最后一排、没评上三好学生、运动会没给入场式C位,家长一个电话打去12345,投诉“老师偏袒”。转头又到教师节夸“园丁辛苦”,换你你敢信?信任塌方,让一句纯粹的“辛苦了”都显得可疑。
老师索性把话说在前头:别祝福,别送礼,别私聊,孩子多背十个单词比啥都强。家长也松口气——终于不用凌晨抢花、拼手速定蛋糕了。
打开某宝,8 月底就弹窗“教师节礼物清单”,价格 99 到 999 不等;线下商场广播循环“凭教师证领 20 元券”,结果真老师没空去,券全被黄牛撸走。
当感恩变成清仓大促,谁还愿意配合演出? 老师们被消费主义强行代言,心里膈应,干脆集体静音:不转发、不点赞、不打卡,让广告自嗨去吧。
很多人不知道,今年教育部 41 号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官方策划了“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亮灯感念师恩、音乐剧《玉意非凡》巡演,只是没往家长群里扔链接。学校开晨会十分钟,优秀教师领完奖立刻回班上课,连拍合照都嫌耽误学生午休。低调到尘埃里,外界可不就是“冷”?
老教师说得通透:节不节的,不就是普通星期二?把课讲好,作业改完,学生抬头眼里有光,比999朵玫瑰实在。家长真感恩,就把娃的作业签字检查好;社会真尊重,就把“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落到存折上。
真正的尊师,在日常不在热搜;当祝福只剩下形式,静音反而是节日最体面的打开方式。
写这篇文章时,我顺手翻了下 1985 年设立教师节的旧报纸,标题“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四十年过去,风尚有了,却有点喘不过气。与其让老师在消息轰炸中左右为难,不如把这一天还给他们:家长不刷屏,商家不炒作,领导不强制献花,媒体不硬凹泪点。让站了一天讲台的老师,下班后能准时喝口热汤,陪自家孩子写作业,就是最大的“节日快乐”。
下次 9 月 10 日,你可以不留言、不送花,但请在公交车上给老师让个座,在地铁里别外放短视频,遇到问路的实习生多点耐心——把尊重散进 365 天,比集中爆破 24 小时更有力量。
所以,教师节不是冷了,是终于开始降温退烧,往它最初该有的样子走。等有一天,老师不再被鲜花绑架,家长不再被“表示”裹挟,学生不再被“任务式”征文折腾,这个节日才算真正健康。到那天,我们再大大方方说一句:
老师,辛苦了,天天快乐!
来源:浩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