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工体旁边的世茂工三,盛夏刚过,一家陪伴无数都市青年的门店走向了落幕。
在北京工体旁边的世茂工三,盛夏刚过,一家陪伴无数都市青年的门店走向了落幕。
那家MUJI,无印良品,关门的那一天,门口的闭店告示被路人拍下传上社交平台,引来唏嘘无数。
十多年前,能拎着一袋MUJI商品回家,是无数白领的精致生活象征。
如今,告别的场景却是一张张清仓甩卖的红底海报,柜台上被翻乱的货架,以及顾客掂量半天,最后摇头离开。
这不是孤例。
近三年,无印良品在中国关掉了数十家门店,曾经的“中产白月光”,如今正经历最严酷的生存考验。
问题来了,曾经红极一时的 MUJI,到底怎么就不灵了呢?
01
2005年,无印良品带着日式极简美学进入中国时,简直掐准了中产的审美命门。
那时候,市面上充斥着花哨复杂的商品,MUJI的木色货架、牛皮纸包装,立刻显得高级。
在商场的热闹中,突然出现一片安静的木质空间,灯光柔和,空气里还有一股淡淡的木香。
走进去,就好像整个世界都慢下来了,买一支笔、一个收纳盒,仿佛不仅仅是购物,而是在给自己买一份生活方式。
于是,MUJI成为当时文艺青年和中产的标签。
有人开玩笑说,去MUJI不一定要买东西,但一定要体验理想生活的感觉。
然而滤镜总有碎裂的一天,随着信息差的逐渐消失,越来越多人惊讶地发现,同样的毛巾、日本卖30元,中国卖60元,同样的水壶,日本200元,中国400元。
有人算过一笔账,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平均售价比日本本土高出25%-50%。
当消费者看清了这一点,失落感迅速扩散。
那一刻,MUJI不再是神坛上的白月光,而只是定价虚高的商超品牌而已。
02
在零售行业,定价高一点没关系,前提是品质过硬,可MUJI偏偏在这上面频频翻车。
剪刀做得太锋利,不符合学生用品的安全要求,香薰机被检测出电压问题,儿童T恤纤维含量不达标,甚至食品标注日期不合规。
消费者买的是优良良品,结果拿到手却是质量存疑的东西。
这种落差,比价格贵更要命。因为它直接击穿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安全与信赖。
社交平台上,“黑猫投诉”关于MUJI的条目超过两千条,内容五花八门。
床单掉色、家纺脱线、衣服缩水、售后推诿,消费者的口碑从精致变成失望,这种情绪,比广告还能传播得更快。
就算你找来金城武当代言人,也只是短暂的甜头,大家会为情怀买一单,但绝不会为情怀忍受一次次糟糕的体验。
03
无印良品的问题,并不是只有质量,更核心的是定位困境。
在日本,MUJI是面向大众的平价品牌,但进入中国之后,它摇身一变,成了中高端。
这种“错位”曾经带来红利,却也埋下了隐患。
因为当市场成熟之后,消费者发现完全没必要为“极简”支付溢价。
名创优品19元的收纳盒,和MUJI的99元看起来差不多,网易严选、小米有品、NOME等国产品牌也打着生活方式的旗号,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类似产品。
与此同时,淘宝、拼多多这些电商平台,以“性价比”为杀手锏,进一步瓦解了MUJI的优势。
结果就是,想卖给中产,显得掉队,想下沉市场,又被吐槽降格。
高不成低不就,MUJI的位置越来越尴尬。
04
面对困境,MUJI并不是没有努力过。
它尝试降价,十年来调过十几次,它一边关老店,一边在大城市开更大的旗舰店,把书店、咖啡馆、餐厅塞进来,营造复合空间。
它试图涉足生鲜,开出农场概念店,还在部分门店摆上了宠物用品、网红冰淇淋、自助拍照机,甚至扭蛋机。
这些尝试,看上去花样百出,但问题是,它们解决的只是流量问题,没有解决定位。
原因是,消费者真正质疑的,是MUJI的“核心价值”。
极简的设计理念在二十年前确实动人,但在今天,大家更在乎的是好不好用和到底值不值。
而MUJI一味在形式上做加法,却没在产品力上下功夫。
这就像一个曾经的学霸,现在靠打扮自己来维持人气,但考试成绩却每况愈下。
短期可能还能骗到掌声,长期终究会被看穿。
05
MUJI的没落,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故事,它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转变:
从追求标签,到回归理性,从为理想生活买单,到只为性价比掏钱。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中产在快速崛起,他们渴望通过消费来区分自己,于是MUJI得以爆红。
可现在,中产的焦虑远远超过虚荣,房贷要还,孩子要养,消费要精打细算。
MUJI曾经代表的美好生活,在今天变成了不必要的溢价。
在这个逻辑里,MUJI想要重生,就必须回答一个简单却致命的问题:你凭什么值得我多花钱?
如果答不出来,再多的情怀和明星加持,都是徒劳。
一个时代的符号消退了,可新的符号,会很快出现。因为消费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来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