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每年4月3~5日交节,有着“气清景明”之意,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每年4月3~5日交节,有着“气清景明”之意,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岁时百问》中有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对农业生产有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民间主要有扫墓祭祖、踏青出游、插柳戴柳等传统习俗。
清明节最初也叫寒食节。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105或106天,即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当天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唐玄宗将寒食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并确定为全国性的法定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的肃穆之外,还有各地特色的美食与之相伴。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1、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青艾汁混合糯米粉制成,中间加一些馅料,常见的口味有豆沙青团、黑芝麻青团、肉松蛋黄青团等。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青团因为制作技艺相当讲究,其着色全靠青艾汁,所以只有清明前后才有售卖。
2、暖饱菇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绵绵密密,茂茂盛盛,嫩绿嫩绿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制作时候,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古时的银锭,寓“包金包银”之意。
3、朴籽粿
朴籽粿是潮汕地区清明节特有的传统小食。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后入潮,当时百姓痛恨元兵,于是以朴籽叶造粿,内藏小纸帖,内书“元兵入潮”四字,故意将粿丢掷于街巷之间,元兵见之以为不祥之物,不敢拾起食用,潮州人民从而逃过一劫。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吃朴籽粿的习俗,沿袭至今。
这些美食不仅各具特色,而且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品尝这些美食,不仅能满足味蕾,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明是澄澈和暖的节气,既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美好景致,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伤情。
让我们以虔诚之心,共同缅怀先人,传承文化,弘扬孝道之美德。更是对家族和谐、繁荣的祈愿。祈愿一个和谐、平安的清明节。
来源:小学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