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 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我的行知教育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7:15 1

摘要:重庆市行知学校书记、校长,高级教师,重庆市科学骨干教师。重庆市科学赛课一等奖,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实验教学优秀工作者,重庆市“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参与重庆市综合实践教材编写,主持和主研国家级和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

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我的行知教育故事

张 静

重庆市行知学校书记、校长,高级教师,重庆市科学骨干教师。重庆市科学赛课一等奖,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实验教学优秀工作者,重庆市“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参与重庆市综合实践教材编写,主持和主研国家级和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那就是:走过千山万水,最难忘的永远是教室里跃动的目光。我曾在江北区硬件最好的学校工作过,也在临时过渡、由板房搭建,且学生人数不足50的学校任职。因不安分的心和工作需要,我也去过区级多个部门工作,甚至在体系外工作。然而兜兜转转,我还是回到了教育,因为唯有在这里,看着学生收获成长、教师实现进步,让我倍感满足。我始终坚信——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硬件的光鲜,而在于能否唤醒生命的自觉。在重庆行知学校这片沃土上,我与师生们共同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

行知学校的名字承载着特殊使命。当年学校专程征得陶行知先生之子陶城教授的同意,将“行知”二字铭刻在校门。这不仅是校名,更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它时刻提醒我,每个教育决策都要经得起教育本质的拷问。

知行合一:在泥土里种下教育的种子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如何在学生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将课程和学生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才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

记得在江北农场的劳动课上,几个孩子对着茂盛的红薯藤蔓发出惊叹:“原来红薯是长在地里的!”这句童言让我意识到,劳动教育不能止于简单的劳动。我们立即策划了跨学科课程“红薯丰收节”,融合了多学科的内容:科学课程生物的观察与探究,语文课程观察日记的撰写,数学课程亩产数据测量与计算,美术课程小报设计与制作,劳动课程采收的组织与实践。当孩子们讲述红薯的故事,亲手挖出红薯,洗净蒸熟与同学分享时,那香甜的味道不仅留在唇齿间,更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深植心田。

从劳动课出发,我们学校构建指向“小先生”素养的“知”课程体系。其核心是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在真实情境中培养能学、能思、能教、能行的时代新人。校园里的“知春园”同样见证着知行合一的力量。孩子们自己培育的盆栽,装点着整个校园。一株株植物的生长轨迹,恰是“主人翁”意识萌发的可视化图谱——“小先生”细心指导同学照顾一株娇艳的植物,这份细腻的转变,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舞台无界: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

初到行知时,我发现孩子们总带着几分怯意,缺少一点自信。于是,我们在两栋教学楼间搭建了“行知小舞台”——没有专业灯光,却有最真实的掌声。每天大课间成为自由展示的“快闪时刻”——唱歌、跳舞、朗诵、乐器……节目五花八门。从最初的担心“冷场”到后来场上场下精彩纷呈,这个仅仅十多平方米的空间,却让无数孩子完成了重要的人生首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人都可以做小先生”,关键是要给予信任的支点。

教育的公平性在这里具象化为看得见的机会。行知学校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但在学校的大门内,所有孩子都一样。教育公平,不只是理念,而是每天在课堂和活动中去兑现的承诺,让不同才能的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小先生。我们坚持“品正若尺,爱满天下”的校训,落实在每天的教育现场——当足球少年进球后冲向场边与我相拥时,当啦啦操少女成功展演后激动的与我合影留念时,当科创团队展示自己的发明作品时,我看到的不是差异,而是生命各自绽放的姿态。正因如此,我们的校训不仅写在墙上,更刻进了师生的日常。

静待花开:教育是唤醒的艺术

我始终认为,教师管理如同园艺——定框架而不限形态。每学期只设定总体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则由教师自主设计。我的管理原则很简单:定方向,不定细节。学期目标由学校提出,但具体做法由年级组和学科组自由设计,教师老师们有想法就报上来,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场地、经费、人手,学校称为“金点子”的大赛,每次教师都踊跃报名。

我偶尔提过一个建议,希望年轻教师多尝试AI课程的开发。教师开始了自由发挥,学期总结时,十多位教师分享了自己的课堂应用、课程开发。此刻,我对教师主动求知求索的热情感到骄傲,这种内生性的成长,远比行政命令更具生命力。

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学生评价。我们拒绝用单一标尺衡量所有孩子,而是坚信“人生必有我的精彩”。国家课程、艺术、运动……多元的舞台才能照见多元的潜能。我常对学生说:“人生必有我的精彩。”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希望他们铭记的信念:在你擅长的领域,坚持、探索、创新,你就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既要如农人般脚踏实地,又要如诗人般仰望星空。当陶行知先生的教诲“用生命唤醒生命”化为日常实践时,我越发确信:真正的教育不在宏大的宣言中,而在那些红薯飘香的午后,在即兴表演的欢笑声里,在每一朵被精心呵护的花苞上。行知学校的每一天,都在见证着这样的奇迹——当阳光雨露俱足时,每粒种子都会找到破土而出的路径。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培养多少“明星学生”,而在于让每个普通孩子都有被看见的机会。这句话,是我每天走进校园的底气。

未来,行知学校会继续让理念落在泥土里,让课堂走进生活中,让舞台搭在每个孩子脚下。因为我相信——只要用心,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教育故事、曹宇、李毅)

来源:立诚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