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的重教之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21:59 3

摘要: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传统经世之道“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上,主张用“儒意通商”,注重教育与人才培养。例如拥有浓厚晋商文化的泽州晋商,凭借智慧和勇气,依托纵横区域的商贸网络,书写了一段以商养学、以学育才、以才兴地的独特发展历史。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传统经世之道“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上,主张用“儒意通商”,注重教育与人才培养。例如拥有浓厚晋商文化的泽州晋商,凭借智慧和勇气,依托纵横区域的商贸网络,书写了一段以商养学、以学育才、以才兴地的独特发展历史。

破山取利:积累商业资本

泽州一带“县地皆山”,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充分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为此,泽州人将目光转向山地矿产与物产。以“泽潞帮”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凭借对丝绸、煤铁、硫磺等资源优势的商业经营,激发泽州地区的经济活力,成功破解了经济发展难题。

泽州盛产丝绸。据《肇城志》载:“绫:太原、平阳、潞安三府,及汾泽二州俱出。绸:出潞安府泽州俱有,惟蒲州府及高平县米山出者尤佳。”高平县及蒲州府所产之绸,因工艺精湛而备受赞誉,成为中原地区声名远扬的“高端商品”,经由商路远销各地。

除了品质尤佳的丝绸,泽州采矿冶金业也尤为发达,被称为“煤铁之乡”。以阳城为例,古时阳城县“诸山出硫黄(磺)”,因其在军事方面具有“火攻要需”的价值,在官府的主导下,阳城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硫磺开采制度:“凡各直省需买者,遣官行文书咨山西巡抚下布政司转檄泽州府,府复以文照下县开采,事讫即封其矿。”除军用外,由阳城硫磺制作的“串口瓮”更是名冠一时,《泽州府志》载:“其佳者以着耳傍,常瑟瑟有声……土坚不毁。”此外,阳城的“铅铁”也声名远扬,曾是每年进献给朝廷的精品。

优质的资源特产为商贸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组建商帮、设货栈,开通一批太行商道,使得泽州“输市中州者,惟铁与煤,日不绝于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泽州与河东地区的“铁盐互易”现象。据明代《皇明世法录》记载:“访得山西泽州阳城县产铁甚贱,河东盐课不费煎熬。往年,泽州人每以铁一百斤,至曲沃县易盐二百斤。”泽州距河东盐池“七八百里不等”,泽州商人在进行贸易时,“托运肩负崎岖,跋涉往返二十余日”。正是凭借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泽州民众得以突破山地地理条件的限制,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富足。

凭借商人主导的资源转化和跨区域商贸,泽州成功将山地劣势转为产业优势,所积累的经济资本为后续反哺教育埋下伏笔。

以商养学:发展文教事业

泽州的兴学之风始于明代,至清代达到鼎盛。得益于商贸繁荣带来的丰厚资本积累,泽州商人阶层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提升地方文化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主动将商业利润大量、持续地反哺于教育事业。

商人捐资兴建书院是最直接的体现。沁水晋商响应县令倡议,捐钱“五百金”修建碧峰书院;陵川县庠生王慎修更是捐出“北七楹、楼凡三层”的宅院作为望洛书院斋舍,让贫寒子弟“游息有地”。诚如所言“儒学浸衰,教官不举其职,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这些书院并非徒具形式的建筑,而是弥补了官学的不足,成为泽州培育人才的核心所在。

另外,商业收入对于泽州书院日常运作和学子补贴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煤铁贸易的商税和硫磺开采的盈余,常被划为书院的经费支出。如宗程书院为山长提供“修金一百二十两、膳金六十两”的优厚待遇,以延揽名师,保证教育质量。同时还设有“月廪”制度:“内课生三人,月廪钱一千二百……外课童二人,月廪钱四百”,让士子每月有固定收入,不用再为衣食发愁。此外,泽州书院普遍设立了膏火银(类似于今日的奖学金)以奖励学习优异者。以望洛书院为例,其规定:“奖赏生员每课六名,一名奖银二钱,二名至六名奖银各一钱;奖赏童生每课五名,一名奖银一钱,二名至五名奖银各五分……”奖励金额与学业等级挂钩,以此激励士子上进。

此外,商人还针对性地解决学子的应试难题:如商绅与陵川知县捐银二千两,“存典生息,永作乡会试路费”,解决学子赴考路费难题,使其免于“资斧维艰”的困境。

这些由商资支撑的书院和制度,不仅弥补了官学不足,为泽州子弟提供了稳定、优越的学习环境,在教授儒家经典的同时,其月廪制度与奖赏机制也蕴含了务实的管理智慧。

才润乡邦:厚植社会文化

商资的持续投入,令泽州文教事业蓬勃发展,结出了丰硕的人才之果。据《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统计,有清一代,泽州府籍贯的进士多达136人。这些经由本地教育培养的人才,或仕途显达,造福一方: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廷敬,清廉勤政、育人有方的滕县知县吴起风,爱民如子、解民倒悬的崇信县令白象颢;或文采斐然,引领风骚:博学能诗的王统廷,结成“樊南吟社”的延君寿、张晋等“骚坛四逸”;或致仕讲学,薪火相传:监察御史薛鸣皋返乡主讲邑书院,“以实学励诸生”;进士田秫拒绝官职,专心在家乡仰山书院讲学,“弟子也多成才”。他们的成就,不仅在当世“发光发热”,更直接或间接地为泽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泽州乃至山西文化的重要象征。

此外,由商资培育的文人群体和浓厚的向学风气,深刻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与沉淀。致仕官员、地方名士(如薛鸣皋、田秫、延君寿等)活跃于书院讲坛或诗社文会,不仅“交流学术,创作诗文”,更通过提携后进(如陈廷敬提携樊度中)、著书立说(如陈廷敬《午亭文编》),将泽州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传播四方。这种植根于教育兴盛、由本土士绅主导的文化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塑造了独特而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为地方社会注入了持久的文化活力与认同感。

晋商资本对教育的系统性反哺(建书院、设膏火、助路费),成功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源源不断涌现的本土人才,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反哺乡土、光耀地方,其本身的存在与成就,更是对“教育改变命运”“知识创造价值”最有力的诠释。泽州“以商养学、以学育才、以才兴地”的良性循环,至今仍为我们提供着深刻的发展智慧。

并州新闻 张静平

来源:太原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