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当长安的粉笔在焉耆开出格桑花——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山河对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20:04 1

摘要:当一盒盒浸润天山雪水的粉笔从焉耆盆地启程,穿越三千里山河抵达长安大学,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化学公式与英文单词,更是一代代长大人用经纬线编织的教育图腾。有人在天山南麓的星空下批改作业,红笔勾画处泛起博斯腾湖的粼粼波光;有人将等高线投影于黑板褶皱,让函数曲线与西域风沙

当一盒盒浸润天山雪水的粉笔从焉耆盆地启程,穿越三千里山河抵达长安大学,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化学公式与英文单词,更是一代代长大人用经纬线编织的教育图腾。有人在天山南麓的星空下批改作业,红笔勾画处泛起博斯腾湖的粼粼波光;有人将等高线投影于黑板褶皱,让函数曲线与西域风沙同频震颤——这些被大漠月光淬炼过的教案,是青春与戈壁的双向拓荒,更是对“何以为师”最炽热的诠释。

程向颖:教育种子的破土与绽放——

“一支粉笔的旅行,从樱花树下到格桑花开”

我是程向颖,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2024届毕业生,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县第一中学,任高一年级化学教师及高一10班班主任。

今天,我想与你们分享一支粉笔的旅行——它从长安的樱花树下启程,穿越三千里的风与月,最终在焉耆的黑板上开出了格桑花。

故事的胚芽萌于2023年盛夏。当研支团培养的学子手捧长安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望见了教育种子的破土之力。三个月后,在焉耆一中高考宣讲会上,那些比塔克拉玛干烈日更灼热的目光,将这颗种子催成幼苗。如今重返故地执起教鞭,粉笔灰簌簌落在教案上,恍惚间竟像长安四月的落樱——原来西部计划的沃土,真的能让理想生根发芽。

这片土地有着神奇的魔力:它将我高中时代的教师梦锻造成淬火的犁铧。最初笨拙地翻垦知识荒原时,总想将整片星空塞进学生的眼睛。直到月考成绩单如沙棘果般缀满进步的红晕,才懂得深耕细作远比疾风骤雨珍贵。当孩子们举着试卷奔跑成风滚草的弧线时,那些重复讲解的晨昏,都化作了天山融雪,在年轻的心田蜿蜒出绿洲的脉络。

我试着用文字编织驼铃,让更多人听见大漠深处的声音:晨读声惊落的露珠,运动会扬起的七彩沙尘,晚自习窗口偷溜进来的星子......感谢《中国青年》与母校让这些碎片成为棱镜,折射出西部教育的璀璨光谱。当全国各地书信如蒲公英般飘落焉耆时,我突然明白:每支粉笔都藏着蒲公英的基因,注定要在风起时远行。

当然,盐碱地也会咬痛播种的手掌。当教案被叛逆撕成纷飞的纸蝶,当代际鸿沟漫成塔里木河的浊浪,我也曾在月光下摩挲那支从长安带来的粉笔。但你看:野草会在作业本缝隙长出诗句,孤石会在晨读声中松动年轮。那些看似消失的种子,其实正在地下织就庞大的根脉——就像此刻,我的行囊里已装满孩子们回赠的种子:有红柳的坚韧,有雪莲的纯净,更有胡杨对时光的承诺。

临行前,我把陪伴两年的粉笔郑重放进校史馆的玻璃匣。阳光穿透尘埃的瞬间,它忽然化作敦煌壁画中的那支妙笔——笔尖流转着张骞凿空的凿痕,班超营田的犁印,也必将添上你们即将写下的笔画。让我们以青春为砚,在祖国经线最西端的褶皱里,续写这支笔与山河的对谈。

周旭春:数学课堂里的西域密码——

“函数曲线与天山褶皱同频震颤”

我是周旭春,长安大学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地质工程与测绘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4届毕业生,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第一中学,是一名高一数学老师。

今天,我想分享自己这半年来的支教生活。新疆,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对我来说既充满了未知,又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带着这份忐忑,我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程。初到新疆,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新鲜。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都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当我走进校园,看到孩子们那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时,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的数学课堂成为了我与孩子们交流的桥梁。我深知,数学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一门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学科。因此,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尝试用各种生活实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我记得,有一次在讲解集合的概念时,我利用孩子们最熟悉的各类零食进行举例,课上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似乎忘了下课铃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新疆的美景也成为我支教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在闲暇之余,我曾漫步在博斯腾湖畔,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我也曾穿梭在街巷中,体验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新疆美食,更是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

现在回想起来,我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这条支教之路。虽然内心曾充满忐忑,但正是这份忐忑,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与孩子们的相处。作为第一届新疆研支团的成员,我深感荣幸和自豪。我知道,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将为这片美丽的土地留下深刻的印记。所以,我想对下一届新疆研支团的学弟学妹们说:“新疆欢迎你们,孩子们更需要你们!请带着初心和使命,勇敢地踏上这段支教之旅吧!”

于雅梦:盐碱地里种下ABC的诗行——

“英语是荒漠中的绿洲,也是心与心的暗号”

我是于雅梦,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4届毕业生,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县第一中学,任高二年级英语教师。

在这片遥远而辽阔的土地上,我正以一种全新的身份——西部计划志愿者,与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共同编织着属于我们的青春记忆。今天,我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我西部支教的日常生活,以及那些触动心灵的感受。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便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深知每一堂课都承载着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期待。因此,我总是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内容,力求让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

支教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与魅力。课堂上,我与学生共同探索英语的奥秘,从基础的词汇、语法到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智慧。我鼓励学生们勇敢开口,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每当看到他们由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自信满满,我都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学生的心声,如何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惑。我尝试着用更加耐心、细致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与热爱。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来自学生们的温暖与关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喜爱与尊重,有时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是一张亲手绘制的卡片,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让我深受感动。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如何用心去感受他人的情感与需求。

支教的生活虽然忙碌而艰辛,但每当我看到学生们取得进步时的喜悦与自豪,看到他们用英语自信地表达自己时的光芒万丈,我都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与成长,更让我学会了责任与担当,让我更加坚定了要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除了教学,我还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各项活动,与学生们和同伴们共同成长。在课余时间,我们组织英语演讲比赛,邀请学生们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还一起参加学校的运动会,用欢笑与歌声传递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在履行学校日常职责之余,我携手西部计划的同伴们,满腔热忱地投身于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于国通语宣传讲座中携手推广普通话,让语言的力量深入人心;在乡村马拉松赛事中,我们担任志愿裁判员,见证并助力每一位参赛者的坚持与突破;在共抗艾滋病日的主题宣传活动中,我们积极传递防艾知识,共筑健康防线;此外,在书法交流活动中,我们以笔墨传情,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时光,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记录着我们共同走过的美好岁月。

投稿丨焉耆县团委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