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病态的“5个可颂”事件,背后是逼疯多少人的“新型毒鸡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20:33 1

摘要:男朋友却特意带上了朋友,连跑了5个地方去买,并且还跟女友实时播报。

最近,热搜上挂着这样一则帖子,引发了全网铺天盖地的讨论。

《男朋友跑了5个地方,就为了给我买可颂,我却很别扭。》

光看标题,还以为是“深情男友+傲娇女友”的宠溺故事。

结果一看事件完整经过,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女友只是随口提了一句,自己想吃可颂但没买到,就买了牛角包吃。

男朋友却特意带上了朋友,连跑了5个地方去买,并且还跟女友实时播报。

到了大概第三个地方,女友劝男友别去了,她真的没有那么想吃。

男友却自以为是地说:“我懂你在说反话。”又继续打车。

最后,他两手空空还是没有买到可颂,嘴里还说着:“为你付出就不辛苦。”

他朋友也说,有这样一个男友真幸福。

事件里的女友却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发帖问网友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吗。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一针见血地戳穿了本质:

“这事情让人难受在哪呢,每跑一家都告诉你。

你都让他不用去了,他还是拉着朋友去。

明明可以买来说我跑了好几家买到的呢快尝尝,也可以买不到说我跑了好几家都没有。

偏偏是一家一家告诉你。”

“他享受的是自我牺牲自我付出的过程,一边付出一边自我感动,你高不高兴并不重要。”

还有人几乎可以预想到,以后吵架的时候,男友就可以PUA女友:

“我为了给你买可颂跑了5个地方!”然后他朋友也可以说女友不懂事。

是啊,这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往往不顾对方感受,不考虑对方的真实需求。

自顾自地给对方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做自以为对对方好的事情。

但这种付出方式,往往不会真正感动到对方,反而会造成某种困扰。

本质其实是一种自我中心意识驱动下的利己行为,出发点是自我;

根本目的是完成自我设想中的“奉献”行为,别人只是他们表演的“道具”而已。

你会发现,我们身边这种喜欢自我感动的“表演型人格”,简直不要太多。

比如,有女朋友瞒着异地恋的男友,一个人坐飞机跨越1800公里,偷偷带着一束鲜花突然出现在课堂。

台上还有老师,周围还有坐得满满当当的同学。

男朋友瞬间红温了,不可置信地看着女友,脸上只有尴尬到手足无措的笑容。

评论区里也都被尬到脚趾蜷缩:

“到底谁会为这种突然出现感动啊?非得选择这种场合表演吗?

明明可以在宿舍楼下、食堂或者学校门口突然出现,一定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做打扰别人上课的显眼包吗?”

再比如,有人去取自己的电动车时,发现车包上竟被写满了字:

“你好陌生人,今天是12.20,祝你天天开心,下期见。”

不是,写字的同学不会真的以为自己这样做很浪漫吧?不会写完还拍照准备发朋友圈配上文艺十足的文案吧?

当事人被气到发帖怒骂:“没素质的学生!!!”换位思考一下谁能不气啊?

莫名其妙地被人在原本干干净净的车包上写字,擦也擦不掉,洗也洗不掉,究竟谁会为此感动到底?

有些人做事情之前能不能先考虑一下后果,有没有可能给别人添麻烦,而不是只顾着感动自己呢?

还有人带着玫瑰花束跟女生表白,被拒绝后仍不离开,在对方的单位门口跪了一天一夜。

晚上还下着雨,警察和路人都来劝他了,他还不肯走,这是以为自己在演偶像剧吗?

亲子关系更是表演自我感动的重灾区。

有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喝上细腻的玉米汁,选择一粒一粒地用手剥玉米皮。

总共剥了4个玉米棒,难以想象得花上多少时间。

妈妈显然被自己感动到了:“这不是普通的玉米汁,是母爱!伟大的母爱!”

本来还以为是新手妈妈给婴儿做辅食呢,点进她主页一看,发现她儿子都10岁了。

而且,明明可以直接买脱皮玉米粒,或者榨完汁后简单过个筛就行,不懂为什么非得这么表演一通。

当付出变成一种表演,爱意沦为一种绑架,多少人正在为所谓的“感动税”支付巨额的情绪成本。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道德执照效应(Moral Licensing)”,指的是:

当人们自认为做了“高尚行为”后,就会合理化后续的不道德行为。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占理或者自认为正义时,他就会有一种道德优越感。

就像有了一张可以放纵的“许可证”,所以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就像跑了5家店为女友买可颂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为了获取道德执照:

“我那么爱你,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不服从我?”

后续一旦发生争执,这个“5个可颂”事件,就会成为男友拿出来反复提及的“道德资本”。

也就是说,这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通常伴随着隐形的控制。

因为觉得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很多,所以把自己自动放在一个道德高位上。

期待对方能给予同等的回报,甚至加倍对自己家好,否则,TA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这种包裹着糖衣的“情感PUA”,迫使对方进入“亏欠-服从”的循环,亲密关系里只剩下窒息。

成熟的爱不是这样的。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

“人们总是容易用一种自虐的方式,制造出一种痴情的假象;

来使得自己站在感情的道德制高点上,获得一种畸形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但成长的标志就是懂得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表演欲,甚至克制自己的喜欢。

谁也无法承担起另一个人的价值寄托,只有做一个独立、有价值的人,才能真正学会去爱另一个人。”

是啊,真正的爱,是看见对方的需求,而不是沉迷于自我的悲壮。

最动人的情感,从不是喧嚣的表演,而是寂静的懂得。

共勉。

来源:墨问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