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ing | 知行甬韵探化源 实践兴乡悟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20:37 1

摘要: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知行甬韵,化源兴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浙江宁波,开展了一场以“科技·文化·艺术三元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深度社会实践。在为期七天的调研中,团队跨越宁波4个区县,深入走访1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企业参访、文化体验、村民访谈、艺术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知行甬韵,化源兴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浙江宁波,开展了一场以“科技·文化·艺术三元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深度社会实践。在为期七天的调研中,团队跨越宁波4个区县,深入走访1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企业参访文化体验村民访谈艺术实践等方式,全面解码宁波在乡村振兴中创新路径与典型经验,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春使命。

一、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驱动产业"新引擎"

实践团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乡村产业升级,先后走进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甬江实验室宁波镇洋化工富德能源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与绿色生产企业。

在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石墨烯制备流程,体验材料性能测试,理解“新材料之王”在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在甬江实验室,微纳光学技术、柔性显示模组、高纯度碳纳米管等一批突破“卡脖子”问题的科技成果,让队员深刻感受到科技自主自强对于产业升级的战略意义。

在镇洋化工和富德能源,团队系统调研绿色化工工艺路径,围绕离子膜烧碱、MIBK、环氧乙烷等产品生产线,与技术人员深入探讨化工企业如何通过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实现节能减排与效益提升。通过这些实地参访,队员们不仅将课堂所学与产业实际相对接,也更加坚定了以化工专业助力“双碳”目标服务乡村绿色发展的信念。

二、文化传承创新:千年文脉唤醒振兴动能

实践团深入宁波帮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前童古镇奉化溪口方孝孺纪念馆等文化地标,展开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溯源。

在宁波帮博物馆,从“红帮裁缝”到“航运巨子”,从“金融先驱”到“反哺桑梓”,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宁波商帮“敢闯敢为、诚信致远”的创业史诗与家国情怀。在天一阁,团队不仅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之巍然而震撼,更从“以水克火”的藏书智慧、范氏家族十三代守楼之志中,读懂文明传承的坚守与温度。

在前童古镇,明清古建筑群的完整保留、“元宵行会”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民宿经济与村民共富的联动模式,展现出宁波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文旅开发中的平衡智慧。在奉化,团队近距离体验“奉化布龙”的舞动韵律与“红帮裁缝”的匠心技艺,感知非遗如何从历史中走来、在当代生活中重生。方孝孺纪念馆中“读书种子,正气千古”的精神丰碑,更为队员们注入廉洁自持刚正不阿的文化底气。

三、艺术振兴乡土:美学经济激活“沉睡”资源

艺术如何真正“赋能”乡村?在葛家村、南阳福园、江南民间艺术馆等地,实践团找到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宁波答案”。

在葛家村,团队与村书记葛万永深入座谈,了解该村如何通过“艺术乡建”实现从“空心村”到“网红艺术村”的蜕变。通过“租金+入股”共富工坊模式、高校艺术师生驻村创作、村民主导的文创开发,葛家村成功激活闲置农房资源,打造出“教授路”“艺起富”直播坊等一批特色场景,实现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双提升”。

在南阳福园,团队沉浸式体验由废弃老宅改造而来的非遗手作研学空间,尝试葫芦烙画等传统技艺,感受“农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新模式。在江南民间艺术馆,馆长何晓道先生为团队生动讲解“十里红妆”婚俗文化背后的伦理观念工匠精神,使队员们对浙东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再生有了更系统的认知。

通过七天的沉浸式调研,团队成员真正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学理论”到“解问题”的转变。正如队员们在感悟中写道:“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科技、文化、艺术与乡土社会的深度对话。”“青春的价值,在于响应时代的呼唤,将知识写进田野,让理想扎根大地。”

未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青年学子将继续秉持“能源报国”之志,把宁波经验带回课堂、融入科研、写入提案,为更广阔地域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高校智慧青春力量

供稿 | 知行甬韵,化源兴乡实践团队

学院 | 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

审校 | 青年实践创新中心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