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内容上看,这是王羲之在阅读飞白书作品后发出的感慨与评价,表达了对飞白书体的赞赏与理解。其中“青于蓝”一词,源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示飞白书体虽源于隶书,却具超越前人的潜力。
文◎赵磊
《省飞白帖》是王羲之传世尺牍之一,目前所见为刻本形式,收录于《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斋帖》等多种法帖汇编中。
从内容上看,这是王羲之在阅读飞白书作品后发出的感慨与评价,表达了对飞白书体的赞赏与理解。其中“青于蓝”一词,源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示飞白书体虽源于隶书,却具超越前人的潜力。
飞白书是一种特殊书体,以笔画中丝丝露白为主要特征。通常对于笔画中的露白,人们称之为“渴笔”或“枯笔”,但在飞白书中,每一笔画都呈现渴笔效果。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了飞白书的起源:汉灵帝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后诣鸿都门上奏,恰逢工匠正在用垩帚(粉刷墙壁的刷子)修饰鸿都门,蔡邕见垩帚成字,心有所感,归而为飞白之书。
飞白书最初主要用于宫殿题署,因其字势宏大,“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这种书体被认为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一种装饰化的书法形式,在唐朝以前被视作一种独立书体。
飞白书作为一种独立书体,在历史上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飞白书在唐代以前被视为一种正式书体,张怀瓘在《书断》中把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并列为八种书体。
然而,飞白书最终逐渐没落,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过度追求装饰性,导致书写性减弱;二是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受众面有限;三是书写刊刻繁难,书写材料耗费高,学者甚少。
飞白书虽然作为一种独立书体没落了,但其笔法却获得了新生。飞白书中特有的“渴笔”效果,逐渐融入日常书写,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王羲之在《省飞白帖》中表达的对飞白书的赞赏。
魏晋时期是尺牍书法大兴的时代。由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以行草书为主的尺牍书法在江南成为书法主流,并且出现了以二王为代表的著名书家群体。
王羲之的尺牍能够大量传世,有几个特殊原因:首先是王羲之的书法盛名与“书圣”效应,使人们求购、鉴赏、珍藏其书迹成为风气;其次是尺牍的书翰性质本身,决定了王羲之尺牍在数量上超出其他文本类型的书迹;第三是士族的日常礼仪家法反映在书简中,特别是丧吊告答书简占有相当比重。
《省飞白帖》作为王羲之尺牍的一种,体现了魏晋尺牍的一些共同特点:用语简练、意蕴深厚、既具实用性又有艺术性。
【释文】
省飞白,乃致佳。造次寻之,乃欲穷本。无论小进也,称此将青于蓝。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