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农历二月,学生贾薛莹站在洛阳隋唐遗址前,手持测绘仪器的指尖微微发烫。作为客家文化实践团队成员,她正与考古专家共同绘制大谷关三维数字地图。“南迁古道上的每一块砖石都是客家先民的历史密码,我们要用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她擦拭着额角的汗珠说道。
今年农历二月,学生贾薛莹站在洛阳隋唐遗址前,手持测绘仪器的指尖微微发烫。作为客家文化实践团队成员,她正与考古专家共同绘制大谷关三维数字地图。“南迁古道上的每一块砖石都是客家先民的历史密码,我们要用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她擦拭着额角的汗珠说道。
这支由9名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队,在去年的暑期就开启了“洛阳客家祖源地文旅发展”的实践项目。在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熊田田对照着北宋《迁民图》,用矿物颜料复原褪色的壁画纹样。“客家土楼的八角形窗棂与汉魏建筑中的龟背纹存在基因关联,这些展品印证了文化迁徙中的传承与创新。”她向参观者讲解时,手中的修复笔始终保持倾斜。
夜幕降临,实践队的“文化夜校”在当地老年大学正式开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张紫钰手持洛阳铲造型的扩音器,用地道河洛方言讲述客家童谣。“方言是流动的DNA,我们开发的方言AR明信片,扫描就能听到千年古音。”她演示时,手机屏上立刻浮现出动态迁徙路线图,引得围观的市民啧啧称奇。
实践队指导教师王青透露,团队孵化的网红“洛小客”“洛小娇”虚拟主播,马上就要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线,他们会招募全球客家青年成为“文化使者”,录制视频分享所在地的客家习俗,形成一部活生生的“全球客家文化志”。
“我们用志愿服务把客家文化连通古今中外。”团队指导老师李巍介绍,团队通过科技手段解码客家文化,不仅深入挖掘了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还通过创意产品和公益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
来源:燕子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