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福建莆田大地上,木兰溪如一条灵动的玉带,蜿蜒贯穿南北,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壶公山则似一位静默的巨人,屹立于兴化南北洋平原之上,见证岁月变迁。于这钟灵毓秀的壶山兰水之间,理学的光辉曾在此璀璨闪耀,而《朱熹与莆田》(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出版)一书,恰似一把
壶山兰水间的理学印记
作者 陈梦薇
在福建莆田大地上,木兰溪如一条灵动的玉带,蜿蜒贯穿南北,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壶公山则似一位静默的巨人,屹立于兴化南北洋平原之上,见证岁月变迁。于这钟灵毓秀的壶山兰水之间,理学的光辉曾在此璀璨闪耀,而《朱熹与莆田》(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出版)一书,恰似一把精心打磨的铜匙,轻轻解锁了这座“文献名邦”与理学宗师之间尘封已久的记忆,带着我们领略这段交织着山水灵韵与理学智慧的精彩过往。
朱熹
全书十二章的内容如一幅历史长卷徐徐展开,将朱熹与莆田的渊源娓娓道来。从概述中对研究意义、宋代莆田文化生态等的阐释,到各章节分别讲述朱熹与莆仙的相互影响、与莆籍名臣的交往、在莆仙的书院踪迹等,每一部分都像是长卷上的精彩笔触,勾勒出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我们仿佛能看到朱熹踏着青石板,步入书院与当地儒士围坐论道,将“格物致知”的哲思浸入木兰溪的潺潺水声;看到他在广化寺的古榕下驻足,向“南夫子”求学问道,让莆田文风里的践履之学与自身理学体系中的“经世致用”理念悄然相融;看到朱熹离莆后,莆田士子以“继往圣之绝学”为己任,将其思想融入当地教育与家风,共同构筑起闽地学派的坚固堡垒。莆仙大地的文化沃土,为朱熹的思想成长提供了养分,恰如木兰溪的活水,让理学体系在兼容并蓄中愈发澄澈;而朱熹的到来,也为莆仙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理学思想在这片土地上传播、生根、发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莆仙人民。
在《朱熹在莆仙的书法遗迹》这一章中,那些散落于莆阳大地的石刻题匾,成为朱熹与莆田缘分最直观的历史见证。这些笔墨,不仅展现了他的书法造诣,更承载着他的思想与情感。“天光云影”的亭匾里藏着朱熹对莆田风光的倾心,“忠信笃敬”四字题刻则凝结着他对一方礼俗的期许。当后人抚摸仙游书院“澜斋”题字的裂痕,触摸到的其实是理学思想渗入乡土社会的肌理。附录中的《朱熹在莆田大事记》则如细密的针脚,将游学、论道、题赠等碎片串联成完整的文化图谱,让八百年前的朱莆交往轨迹清晰可辨。
这部《朱熹与莆田》的价值,远不止于钩沉往事,它以优美的笔触、翔实的史料,为我们呈现了朱熹与莆田之间一段哲思融汇的文化交流史。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思想大家在地域文化中的浸润与影响,也让我们领略到莆田这座以“文献名邦”著称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莆田朱子文化品牌及其时代价值》章节中,我们看到编者的深意:当“以民为本”的古训与当代治理理念相遇,当“天人一体”的生态观照楔进绿色发展实践,莆田理学文化中“学贵践履”的务实精神,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正如壶山兰水千百年来滋养着这片土地,书中所梳理的文化脉络,也将成为今日莆田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养分。
轻轻合上书页,仿佛能听见木兰溪畔传来的千年回响。忽然悟懂,朱熹与莆田的相遇,从来不是历史的偶然。那些留存于书院、石刻、书信中的痕迹,早已化作这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在“文献名邦”的血脉里代代相传。而这部《朱熹与莆田》正是对这份文脉传承之虔诚的致敬。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