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自8月15日以来首次跌破2万亿大关,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当日成交19781亿元。尽管沪指当日微涨0.13%收于3821点,但市场内部分化明显,超2400只个股下跌,半导体板块更是集体回调超3%。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最
A股成交额跌破2万亿,缩量博弈背后,主力资金正借震荡完成调仓,下一轮行情布局悄然展开。
2025年9月10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自8月15日以来首次跌破2万亿大关,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当日成交19781亿元。尽管沪指当日微涨0.13%收于3821点,但市场内部分化明显,超2400只个股下跌,半导体板块更是集体回调超3%。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最新披露数据显示,当前两融余额仍维持在1.8万亿历史高位,不过担保比例已降至240%的警戒线附近。这种“指数稳、个股调”的格局,显示主力资金正借震荡完成战略调仓。
回顾A股历史,2015年6月两市单日2.3万亿天量曾成为牛市终结的信号,杠杆资金无序扩张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如今市场韧性已显著提升,融资担保比例稳定在240%的安全区间,较当年400%的高杠杆水平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北向资金9月以来累计净流入287亿元,成为市场重要的稳定力量。政策层面工具箱储备充足,从常态化退市机制到跨部门风险联防联控,监管体系日臻完善。
全球视野下的“降息博弈”正进入关键阶段,当前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概率已达89%,这场全球流动性重构正引发资本暗流涌动。回望2024年日本央行被迫结束YCC政策的被动调整,中国央行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框架更显难得。历史数据显示,2007年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后,全球流动性扩张推动上证指数半年内实现58%的涨幅,这种流动性传导效应值得关注。当西方央行仍在通胀与衰退的平衡中艰难抉择时,中国货币政策的“天下轻,我重”智慧——在全球宽松浪潮中保持战略定力,既为经济复苏留足政策空间,又避免跟随式放水带来的金融风险——正彰显独特价值。
回顾美国1975年佣金自由化改革,当时行业历经阵痛后催生了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巨头,行业ROE从改革前的8%提升至15%以上。当前中国券商行业正迎来类似的变革机遇,政策层面持续推动行业并购重组与财富管理转型,头部券商与特色中小机构的差异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显示,行业ROE已从2018年的3.7%提升至8.2%,虽然与美国同行15%的水平仍有差距,但改革深化下的增长潜力值得期待。从估值角度看,当前券商板块1.3倍PB处于历史低位,这种估值与改革机遇的错配或正是布局良机。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中国券商正迎来“时来天地皆同力”的历史机遇。
关注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落地后的风险偏好修复,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下,历史经验显示类似周期启动后市场风险偏好往往迎来系统性抬升。留意10月重要会议前的政策预期差,当前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未充分定价的结构性政策红利或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此外,三季报披露窗口临近,电力设备板块多家机构预测增速达35%,创新药领域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8%,业绩确定性突出的细分赛道有望吸引资金聚焦。
从市场生态看,当前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已从2015年的60%降至35%,专业机构持股比例持续提升至42%,这种投资者结构的优化正是"稳步发展"的生动注脚。监管层近年来推动的长期资金入市机制成效渐显,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配置型资金持仓规模突破8万亿元,为市场提供了稳定器。正如上证综指从1996年的千点区间发展至如今的3800点平台,资本市场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震荡中夯实基础,在改革中积蓄动能。2万亿成交额的波动,不过是长期发展进程中的短期涟漪,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方能在市场周期中行稳致远。
从资金动向看,存量博弈下市场呈现明显的结构分化特征。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近期半导体、算力硬件等前期热门板块资金净流出超百亿元,而黄金、地产、银行等低估值防御板块逆市获得资金增持,其中黄金ETF近一周净流入达23亿元,反映资金避险情绪升温。这种"高切低"的调仓路径,与2019年Q4市场从科技股向消费蓝筹切换的特征相似,当时消费板块后续半年涨幅达27%。
技术面上,当前沪指在3800点附近形成震荡平台,20日均线(3795点)与布林带中轨构成双重支撑,近5个交易日该区间成交量逐步萎缩,显示多空双方在关键位置趋于谨慎。历史数据显示,A股在牛市调整阶段,类似缩量震荡平均持续14个交易日,随后往往伴随成交量放大突破方向。若能站稳3800点并重新放量至2.2万亿以上,或确认调整结束;反之跌破3700点支撑位,则需警惕进一步回调风险。
政策层面,除了前期提及的资本市场改革,近期多地出台的稳增长措施也值得关注。比如一线城市优化地产限购政策后,上周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环比改善5.2%,带动地产产业链相关板块活跃度提升。同时,育儿补贴、消费券等民生政策持续落地,9月以来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必选消费板块资金关注度上升,反映政策托底效应正逐步向市场传导。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环境下需把握"攻守兼备"的配置思路。防御端可关注低估值高股息的银行、公用事业板块,这类标的近三年在市场震荡期平均回撤仅8%,显著低于大盘;进攻端则可逢低布局三季报预告向好的细分赛道,如电力设备中的储能领域(机构预测Q3增速45%)、创新药中的ADC药物板块(研发投入同比增32%),业绩确定性或成为存量博弈中的稀缺资源。市场的每一次震荡,都是优质资产重新定价的过程,耐心等待量能信号与政策催化剂共振,方能在变局中把握先机。
来源:牛顿顿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