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宇树G1机器人在淘宝“交个朋友”直播间与罗永浩合作带货,而它带货的产品正是“同门师弟”宇树Go2机器狗,售价为9997元起。
你敢信,现在机器人都能当带货主播了?
前几天,宇树G1机器人在淘宝“交个朋友”直播间与罗永浩合作带货,而它带货的产品正是“同门师弟”宇树Go2机器狗,售价为9997元起。
宇树G1机器人讲品,宇树Go2机器狗在旁边展示握手、拜年、跳跃等动作,场面一度非常热烈,创下5分钟内销售额128万元的纪录。
在罗永浩之前,宇树G1和Go2还在3月7日亮相李佳琦直播间,与李佳琦互动交流,表演后空翻、倒立、跳舞、比心等才艺表演,甚至喊出“321上链接”的口号。
可以说,这是机器人首次在直播电商边界进行探索,目的是广阔的B端市场。
但,这能激活机器人赛道备受诟病的商业化问题吗?
谁在买宇树机器人?
在电商平台上卖机器人,是今年以来宇树一直在做的事情。
今年2月,宇树G1与H1两款人形机器人上线京东,G1售价9.9万元,预计45天交货;H1售价65万元,预计60天交货。
3月,宇树入驻速卖通开设官方旗舰店,上线G1和H1两款人形机器人,海外版G1起售价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6万元)。
以及连续登上李佳琦和罗永浩的直播间,这些都是宇树借助电商赛道,来冲击C端市场。
作为具身智能赛道里的头号玩家,宇树是机器人企业里商业化进展最好的一个,但它的客户也绝大多数来源于B端。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
除了机器狗之外,在2024年,宇树实现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创全球纪录。
对比无人机来说,1500台机器人的数量却是很渺小,但机器人定价却极为高昂,标准版售价99000元,而EDU旗舰版最高达349000元。
那么,到底是谁在购买宇树机器人呢?
宇树机器人的订单基本都是来源于B端,科研类高校是宇树的大客户,近30所高校都曾向宇树采购相关产品。据宇树创始人王兴兴透露,“宇树的客户挺杂的,各种公司、科研机构,包括AI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都有。”
甚至就连文旅赛道,也在购买宇树机器人。比如,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用50台G1人形机器人提供客房服务和多语种导览;在迪拜机场,宇树机器人用阿拉伯语为旅客导航。
相比较机器人,机器狗的受众范围就广阔了不少。
据外媒报道,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已经进入52个国家的水电站、炼油厂和考古现场;今年Q1季度,宇树四足机器人订单同比增长220%;教育版机器狗也在欧美2000余所高校实验室,市占率高达68%。
可以看出,机器人的受众依然有局限,不是做科研,就是有特殊用途,很难真正流通到普通用户的购物车。
B端爆火,C端乏力,宇树也在努力扩展更多的商业模式撑起销量。
具身智能没有商业化?
在今年春晚宇树机器人“一夜成名”后,机器人背后的具身智能赛道,就成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之巅。
IT桔子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发生30起投资事件,2024年飙升至83起,而今年才过去1/4的时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48起。其中不乏红杉、高瓴等头部VC,以及腾讯、蚂蚁、美团等大厂战投。
但就在上周,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却给具身智能赛道泼了盆冷水。
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金沙江创投)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但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甚至直言:“我们最怕的就是市场共识高度集中,商业化又不清晰。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案例上赚过钱。”
他的言论遭到了众擎机器人CEO赵同阳激烈隔空回应,认为朱啸虎“短视”,“用眼前否定未来”。
那么,朱啸虎为什么会否定具身智能的前景呢?
据朱啸虎公司内部研究数据:在其统计的23个具身智能项目中,仅14%能证明其技术可带来可量化的成本节约或收入增长;而这些项目的平均现金消耗速率达每月270万美元,但对应年化收入增长率仅为19%,资本效率比共享单车泡沫时期还要低40%。
简而言之,朱啸虎认为今天的具身智能距离商业化较远,但估值却在与日俱增,甚至一些刚刚成立的公司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不停刷新彼此估值纪录,泡沫正在形成。
同时还点出了具身智能最大的两个难题:花钱多,商业化难。
具身智能企业想要商业化,无外乎就是多卖点机器人。离普通用户距离越近,就意味着商业化落地脚步越快。
什么时候机器人能像无人机一样,被普通人触手可得,那样才算是走通了商业化路线。
但想要跑通C端,价格低廉是第一要素。可不管是宇树机器人也好,众擎机器人也好,价格都非常昂贵,动辄六位数起步。就连入门级的机器狗,也要近一万元起步。
远远超过普通用户能够承担的程度。
机器人仍需要多种场景
想要建立起C端体验感知,扩大市场规模和增强竞争力是必然之路。
这与PC电脑、智能手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一样,最初都是针对专业领域,随后逐渐普及到大众市场,机器人赛道亦需遵循这一市场规律。
但目前来看,机器人赛道当前仍处于吸引用户兴趣和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初级阶段。
摆在机器人面前的两大难题,还是应用场景太少,以及售价过于高昂。
机器人不一定非要是生产制造业的“电子工人”,也可以是在家庭场景里的“电子清洁工”,也可以是学校里的“电子讲师”……场景够多,盘子才能足够的大。
机器人功能性不够,行业科技水平不够,那么消费者的想象空间不够。机器人与人的交集还是太小,无法回答消费者“买机器人之后能干啥”这个核心问题。
同时,机器人的售价也过于高昂。动辄六位数的价格,无法让消费者接受。哪怕宇树已经将机器人的价格打下来了,但也只能让B端用户去接受。
如果想让机器人成为类似智能手机、无人机一样的大消费电子市场,那么或许要等AI取得进一步突破,让机器人的“大脑”进一步升级,去实现消费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只是这个时间,恐怕还需要数年之久。
本文源自锌财经
来源:金融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