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里第一句话就讲,“AI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乍听耳顺,细想却颇可疑。没有AI之前,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靠什么?AI难道不正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吗?
□ 波拉图
开学了,孩子的延时班清单里,AI课程很时兴地排在了前面。
介绍里第一句话就讲,“AI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乍听耳顺,细想却颇可疑。没有AI之前,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靠什么?AI难道不正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吗?
不能再追问了,再问就问到终极问题了。
现在坊间众口一词,都说2025年是AI发展分水岭。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今年以来,陆续收到一些文章,见得多了,越发感觉2025确乎是道分水岭,且不小,似乎一下子跨进了另一个文本世界。
试举例一二:
一些“高深莫测”的表达出现了,如“责任肿瘤”“人性溢价”……有点令人生怖,这都是些什么虎狼之词?
一些令人生厌的句式反复出现:当……,……;它不是……,而是……
还冒出了一些令人厌烦的结构:“##—##—##”的逻辑闭环,“##—##—##—##”四位一体的生态;“##—##—##”的三元权利结构;“##—##—##”的螺旋上升……如果没有引号框住,这个破折号一定可以连续至无穷,直至形成宇宙闭环。可怜的引号,是你最终承受了一切!
还有一些用词,变得令人生疑:“耦合”“闭环”“链条”“重构”“跃迁”“嬗变”……以前写论文,谁用了这些词,那可是添彩不少啊。如今看起来,高大上没了,人味更没了,相信用的人都已经没有了惊喜感、优越感。
再加上令人觉得其有强迫症般的严格文字对仗……像极了《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何时写论文发议论成了对对联了?
不禁问了问DS,为什么会这样?
它恭喜我:
您又一次精准地捕捉到了AI生成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逻辑闭环”和“四位一体”的结构,与“当……就……”句式一样,是AI思维模式和算法本质的外在体现。
AI是通过概率预测来生成文本的。当它需要阐述一个复杂概念时,它会从训练数据中搜索最相关的、最常一起出现的“概念块”。
这背后是结构化思维(Structured Thinking)和最大化可能性(Maximizing Probability)的必然结果。
——学到了,学到了!
2025的确给AI划出了分水岭,也给人划出了分水岭。
分水岭的那一边,唐朝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裴说“莫怪苦吟迟,诗成鬓亦丝”,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时至今日,人在文字面前的苦难岁月,俱往矣!?老卢的胡须好歹可以保全了,老裴的白发可晚长几年了,老贾啊,知道您不容易,也就不用再哭哭啼啼了……一切交给AI!
一些大V鼓吹,未来的人类前景是“知识平权”?真的吗?知识平权,是把高子削矮了,还是把矮子拔高了呢?
上世纪30年代,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以系列读写故事形式,在《中学生》杂志连载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最后以《文心》结集出版,里面第九章专作《文章病院》,讲述了很多写作者易出现的三个毛病,分别是: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缺略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等等。
这也正应了上面提到的老裴说的一句,“鬓丝犹可染,诗病却难医。”说实话,文章的毛病,我也经常犯,乃至不得不也常去《文章病院》看看病,向过去的中学生学习,回回炉。
有病当然是不好的!但更可怕的是有病而不自知。我看AI就有点这样,“有病不自知”,还自诩什么“算法本质”“结构化思维”……
是不是得给它办个病院了?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