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明确提出“从疾病治疗转向全民健康管理”的目标。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明确提出“从疾病治疗转向全民健康管理”的目标。
(授权图片)
如今不少人在对体重管理的认知
停留在简单的“少吃多动”上
还有少数人为了盲目追求体重数字下降
采取过度节食、高强度运动等
极端减重方法
但你知道么
此类减重方式有可能是不科学的
甚至是错误的
那么
如何科学减重?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体重管理体系?
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过度控制饮食或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代餐轻断食也暗藏风险
26岁的小张对记者说:“我尝试过各种减重方式都没成功,最后下狠心,每天两餐,只吃些蔬菜,饿了就忍着,1个月后体重下降5公斤。虽然减重成功,但随之出现脱发、胃痛等问题。”
记者发现
“吃得少,减得快”
“不吃碳水,吃生酮食物、吃代餐”
……
各种减重的吃法在网上流传
殊不知这些减重吃法暗藏着健康风险
不吃主食是减重人群中常见的错误做法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体控与健康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超重及肥胖病防控项目秘书长盛杰对记者说:“长期低碳水饮食会导致大脑能量供给不足,会引起晕眩、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升高等问题。”
通过运动减重的过程中不摄入碳水是错误的
原国家女垒科研教练、运动防伤专家王彦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碳水化合物在高强度运动中十分重要,一些项目的运动员采取高碳水饮食,是因为高碳水饮食有助于快速补充肌糖原,而肌糖原储备直接影响力量输出和动作完成质量。高碳水饮食确保训练中能量供给稳定,减少因糖原不足导致的肌肉分解,缩短恢复周期。一些通过运动减重的人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不吃碳水,是不正确的做法。”
过度控制饮食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上海市朱家角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季黎明教授表示,过度控制饮食的减重方式会降低人体的代谢率,比如引起甲状腺代谢率的长期下降;导致电解质失衡,包括钾、钠、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摄入减少,引发低钾血症等;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月经紊乱等问题,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季黎明表示,代餐、生酮饮食以及轻断食这些特殊膳食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缺乏2年以上的长期效果证据。长期只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来减肥,无法满足身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有基础疾病的人想要通过控制饮食来减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采取生酮饮食可能会增加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快速减重易反弹伤身体
减重进度因人而异
“7天减肥法”
“1个月瘦5公斤”
……
在社交平台上
各种快速减重的方法被广泛传播
那么
这种减肥方式真的可行吗?
追求快速效果的行为违背了科学规律
王彦说,从身体训练的基本理念来看,身体发生改变需要一定时间,以4到6周作为最小训练单位,从才开始出现变化,到真正实现明显改变通常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减重还是训练,过快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除特定人群外不提倡快速减重
盛杰对记者说:“快速减重对特定人群,比如需参加重要活动或某些疾病人群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提倡快速减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的减重速度为每周0.5公斤至1公斤,即每月减重2公斤到4公斤,这种速度既能保证逐步减少脂肪,又有利于长期维持,对身体健康影响较小。”
短时间过量运动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较大
季黎明说,高强度运动的强度因人而异,建议在制定运动方案时考虑个体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对于需要减重的年轻人来说,推荐间歇性的高强度运动,但必须在医学评估,进行安全性确认后才能进行,“在医院减肥门诊进行运动治疗时,需要多个学科协同制定方案”。
减重进度多少为宜呢?
答案:因人而异
王彦告诉记者,每个人的基础体重不一样、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体能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日常实时监测身体状况,保持平稳减重即可。
“唯指标论”的减重方式不可取
体重轻并不能等同于健康
“我每天要称好几次体重,周末在家时饭前、饭后,起床后、睡觉前都要称体重。”已减重3个月的徐女士对记者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减重者对于体重或者维度指标格外关注。还有不少减重者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等评估体重的指标严格评估自己的胖瘦程度。事实上,专家并不认同这种“唯指标论”的减重方式。
季黎明表示,减重要建立包含体脂率、肌肉量、代谢功能等在内的多维评估体系,而非单纯体重减少。建议减重者每周固定时间测量体重,同时关注腰围、大腿围等指标变化,以减少焦虑情绪。
王彦说,BMI指标无法区分脂肪与肌肉占比,一些肌肉量较高的人,可能出现BMI超标的情况,但从体脂率看非常健康。而某些体重正常者可能存在隐性肥胖风险。
一味追求瘦真的好么?
专家表示,一味追求瘦,认为越瘦越美是不可取的,体重轻并不能等同于健康,减重的目的是为了健康。
另据记者了解,北京医院老年科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950位老年科住院患者体重指数,结果发现:体重指数过低是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超重或轻度肥胖人群反而具有较好的身体功能状态。体重过低,往往意味着存在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问题,跌倒、骨折等风险也相对较高。相反,“微胖”的老年人反而更能耐受疾病带来的身体消耗。
王彦说:“如果抛弃健康,只追求减肥的效果,方法很多,但并不可取,科学的做法是保证健康状态下的减重。另外,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美是多元化的。瘦骨嶙峋的人没有曲线,也并不美。”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燕京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