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藏家故事》|小龙花:集宝者的趣怪收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9:57 1

摘要:比起收藏家,小龙花更愿意被定义为一个“集宝者”,这一称号源于他看过的一本1998年出版的《太阳》杂志,主题是“集宝者大集合”。小龙花在其中发现了各种各样收集宝贝的人——有人专门收集“漂浮物”,比如发泡球和被海水打磨过的贝壳、玻璃瓶、瓷片等等,他把这些“宝贝”都

/藏家小龙花

比起收藏家,小龙花更愿意被定义为一个“集宝者”,这一称号源于他看过的一本1998年出版的《太阳》杂志,主题是“集宝者大集合”。小龙花在其中发现了各种各样收集宝贝的人——有人专门收集“漂浮物”,比如发泡球和被海水打磨过的贝壳、玻璃瓶、瓷片等等,他把这些“宝贝”都藏在家中的一艘木船里。有位牙医喜爱收集小时候吃的糖果,诊所外就有一座小型的糖果博物馆。有人收集万花筒、彩色乌龟、侧卧的人像……这些奇奇怪怪的收藏启发了小龙花,为他打开“集宝”的思路。谈及收藏的定义,小龙花认为:“收藏的范围比集宝更广,集宝者可以被归为收藏家中的一类。

/1998年出版的《太阳》杂志

/ 小龙花收集的与漫画家楳图一雄和逆柱意味裂相关的手办

/小龙花从旅行途中带回的各式小物件

生活在上海梧桐区巨鹿路的老弄堂里,小龙花对日常生活的热闹纷繁有深切的热爱,四通八达的弄堂是他童年时探索世界的巨大游乐场,也是他集宝的重要来源所在,时不时就能捡到一个手风琴,一个形制特别的老式橱柜……宝贝得来往往在意料之外。

/小龙花把捡来的柜子改造成了书橱

小龙花平常会随身携带塑封袋,方便捡些奇奇怪怪的小物件。手边一个形似耳朵的铁丝小环,是他在菜市场地上发现的,头一天因为没带塑封袋,就没捡回去,第二天带了塑封袋再去,发现它还在原地,就捡了回来。后来朋友告诉他,这应该是一把自制的锁,小龙花觉得:“它像个雕塑。”

/小龙花集宝所得,可能是一把自制的锁

谈起这类随手“集宝”的习惯何时养成?小龙花说,那要追溯到很多年前。他任教的大学在嘉定,有一次同事带他去了嘉定那边一个废弃的玻璃厂。那是一座前苏联风格的建筑,在那里他捡了很多宝贝,甚至有些体量较大的装置。回来就琢磨着想用它们来做些什么,但当时他的创作主要聚焦在绘画,没有雕塑和加工装置的能力,就暂时搁置了。

后来他渐渐喜欢上了废墟探秘和集宝,每个月要去两三次虬江路旧货市场,寻找一些“质感和形式都非常有趣的部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部件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但在小龙花的眼中,它们有特殊的美感。久而久之,他发现这些旧物之间微妙的关联,尝试把它们整合起来做一些搭建,“没想到近十几年以来的创作,渐渐就与这些收藏和它们的转化相关了。”

/小龙花在虬江路旧货市场“集宝”

小龙花最为人熟知的一组造型艺术作品,名为《大迁徙》,这组用旧物搭建出的作品,虽然没有明显的生物特征,却很像生命体。材料的选择源于小龙花对民俗和民艺的热爱,他用织布的梭子,和晾晒衣物的“丫叉头”构成作品的“脑袋”,还用一种名叫“气死猫”的竹挂钩模拟爬行的姿态,“它原本是用来挂篮子的,让猫没有办法拿到篮子里的东西。” 这些作品似乎在以不同的方式移动,小龙花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幻想:“它们都在进行一场巨大的迁徙。”

/小龙花作品《大迁徙》

/小龙花介绍“气死猫”的功能

在挑选材料制作的时候,小龙花尽量让手中的物件“模棱两可”,因为只有“模棱两可”才能产生想象,才有处理它们的一个空间。在收集老物件时,他会避免明显的花纹和雕刻印记,避免过于明显的指向性。他喜欢将两个来源相似的物件拼接,由此产生新的意义。

/小龙花作品《大迁徙》

至于为何会取名“大迁徙”,小龙花说:“这些物件大部分都丧失了原有的功能,这让我想到曾经去过的设计博物馆,人类过往的许多发明,比如打印机、复习纸、包括老式的电脑、录音机都已经集成变为手中一枚极简的手机。”那么,原来的这些物件就变成了“无用之物”,当他们聚在一起时,似乎保持着一种移动的状态,像一场“大迁徙”。后来他还带着这组作品去日本熊本市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鼓动的魔都》的展览参展,真的完成了一次跨越海洋的“大迁徙”。

/《大迁徙》系列作品在熊本市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小龙花的好友,音乐家小老虎在看过《大迁徙》之后,为这组作品写了歌,发了唱片。歌词里有一句“我们忘了自己是做什么的,别人也忘了我们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忘了我们应该在一起做什么,也许本来就不用做什么。”小龙花认为,这句歌词唱出了他无法言说的艺术表达。

/小龙花与小老虎

小龙花的工作室里,丰富的物件彼此交换信息,形成复杂而神秘的文本,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在小龙花心中,它们看似杂乱无章,其实逻辑分明。假如把奥特曼的收藏放到七龙珠里,他当然一眼就发现了,其他藏品也是一样。

因为在这里待了10年,小龙花对宝贝的尺寸、材质、风格都进行了分类。比如“丁丁博物馆”、“七龙珠博物馆”、“乡土迷你博物馆”、“漫画家楳图一雄和逆柱意味裂专区”等,还有大量的书籍、杂志、图册、面具、邮票、硬币、DVD光碟……涵盖他感兴趣的方方面面。

/《丁丁历险记》系列手办组成的“丁丁博物馆”

/ 由世界各地乡土玩具组成的“乡土迷你博物馆”

/《七龙珠》动画人物手办组成“七龙珠博物馆”

小龙花对集宝有自己的考量:“其一是挑形制特别的,非常态的;其二是要有一定的年份;其三是尺寸不能太大。这倒不是说是一种古玩的概念,而是说感受以前的匠人所能达到的那种韵味,作品能反映出当时的材料和生活风貌。” 至于室内摆放的位置,他有意让它们形成一些互相的关系和叙事。“就像杂志的编辑一样,我策划了一些大的栏目和一些小的边角料的栏目,如何去分配它们的关系,其实也是实时调整的一个过程。

/小龙花工作室一角

/小龙花收藏的一位老人用彩票折成的公鸡

小龙花的收藏里时不时就会冒出一张“有趣的脸”,这些面具给来访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些还和他本人出奇得相似。他说自己算不上面具藏家,但在不知不觉中收集的面具也不少。有非洲、东南亚、日本、中国本土的面具,还有西方艺术家创作的中国传统题材面具等。他热衷于研究面具背后的文化源流,同样是狮子或麒麟,在不同国家的造型各异,却也有一些文化上的交叉与演变。

/小龙花的面具收藏

这种思维方式或许源于小龙花的“造型艺术家”身份,比如他看见奥特曼身上的花纹,就会联想到曾经读过的杉浦康平老师的《造型的诞生》,其中谈及的“蔓草纹”,是唐代流传至日本的一种纹样,到了日本以后,因为人们吃章鱼,就在蔓草周围加了很多小点,这种演变后的纹样后来就被称作“章鱼蔓草纹”。小龙花对服饰也有偏好和研究,他偶然发现一套印有章鱼蔓草纹的套装,顿觉“这个品牌是懂图形文化的!”于是就会选择购入这样的“冷知识”服饰。

/小龙花的手办收藏

被问及陪伴自己时间最久的宝物,小龙花掏出脖子上挂着的一门“大炮”,说这是奶奶送给他的小挂件,除了大炮,还有一个小天使,在他结婚度蜜月的时候掉在沙滩上,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他就更珍惜这门大炮。此外,小龙花的母亲把他童年时期的东西藏得很好,玩具、自制的动画纸片、满是涂鸦的教科书……统统保留下来了,“甚至连我外公(小龙花的外公是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贺友直)给我辅导画画的草稿纸都没有扔掉。”

/小龙花与他的外公贺友直

/小龙花幼年时画的他与外公的日常

以上种种关于收藏的思考,也被小龙花置入到自己漫画创作中。他曾创作过一个无字漫画,名叫《奇观》。故事源于他的一段有关“失去与遗忘”的经历。

疫情之后上海大兴土木,很多地方都在改建。有一天他陪父母饭后散步,路过襄阳公园,忽然发现记忆里那个苏联风格的,几何图案构成的凉亭不见了。小龙花童年时常常和小伙伴在那边玩耍,老爷叔们还会在那里下棋、打盹,外面还有报刊亭,人们三三两两聚在那儿看报纸。如今这个区域变成了一个哪里都能看到的塑料游乐设施。他问父母记不记得有这样一个空间,他们却说,从来没有过。小龙花感到十分讶异,因为他笃定知道确实存在的一样东西,如今却怎么样都无法证实了。

小龙花创作的无字漫画《奇观》:

左右滑动观赏漫画《奇观》

这个故事里面其实有一根暗线,就是“蜻蜓”。小龙花当时读到一篇关于蜻蜓的科普文章,里面说蜻蜓是比恐龙还要古早的生物,它们通过光波来判定水塘适不适合产卵,但是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大都市里,出现了非常多的玻璃幕墙,干扰了这些蜻蜓的雷达,这个这么古老好用的雷达已经失灵了,当然了,结果就是蜻蜓越来越少了。

至于那个在现实世界突然消失的亭子,小龙花努力在网络上寻找它存在过的证据,直到找到了这张图,图中的亭子和他要找的那个亭子是一套,只是它在更早的时候就被拆除了。公园现在变成了如今到处都有的那种儿童乐园,小龙花感叹,城市和城市之间细微的区别,也渐渐被抹平了。

/位于新乐路附近的亭子,与小龙花记忆中的亭子相似

《奇观》里的这个收藏家身上也有小龙花自己的影子,这个人收集了全世界所有的形状。最后有两个好奇的人尾随他进入到这个房间以后,他自己退了出来,把屋子烧掉了。“很多的宝贝,有些人已经占有过以后,会给到别人,而别人其实也带有一个好奇的眼光,这个好奇心是永远存在的”,小龙花觉得收藏也是需要流通的,人与人之间,好奇心的流动让收藏保有活力。

/小龙花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民俗小物件

收藏是小龙花的生活方式,在采访的尾声,他非常坦率地表露自己对物的“占有欲”:“我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我想占有它们。当然,占有的前提是你的人力、财力、年龄等等。我希望在自己感官非常敏感的时候拥有它们。因为人的感官不会一直是这样,随着年龄增加,你的眼睛会花,触觉会麻痹,甚至味觉和嗅觉也会退化,听力也会变得不好。所以想拥有这些物质,或带有精神属性的物质,都要趁自己非常健全的时候去占有和享用它,才是最棒的吧!

/小龙花的工作台一角

/放置在鸟笼里的奥特曼手办

《100个藏家故事》视频栏目每期锁定一位主角,围绕当代艺术、古董、珠宝、腕表、汽车、珍本、影像、设计、潮玩等多元主题展开。100段个人史,拼贴出收藏的多重光谱。我们记录选择,也追问选择,探讨收藏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当一切回归日常,收藏将如何“塑造你的美感生活”?

本期制作团队

100个藏家故事 100 Collectors ©️

制片人Producer:曹丹

监制 Executive Producer:李昕

导演 Director:孙瑞祥

摄影 Phtography:陈子豪

摄影助理Camera Assistant:刘敏灯光师Graffer:王夕阳

剪辑 Editor:陈子豪

设计 Design:孙语舒

采访/撰文 Text:李昕

后期 Post-production:Xiangsun Studio

场地 Location Support:小龙花工作室

全部藏品素材感谢藏家惠允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