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乡村文旅:带动120万人增收,助力老人参与社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9:49 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接着乡村生活与情感,伴随乡村文旅兴起,成为老人参与公共生活的有效入口。老人参与非遗,既完成代际互动,又能获得社会价值。 近年来,全国非遗工坊持续推进,已在2005个县建1.1万家,带动约120万人依托非遗产业增收,覆盖670个脱贫县与135个重

【非遗与乡村文旅融合,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和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接着乡村生活与情感,伴随乡村文旅兴起,成为老人参与公共生活的有效入口。老人参与非遗,既完成代际互动,又能获得社会价值。 近年来,全国非遗工坊持续推进,已在2005个县建1.1万家,带动约120万人依托非遗产业增收,覆盖670个脱贫县与135个重点帮扶县。工坊形成完整链条,增强个体价值感,提升社区凝聚力与文化吸引力。 国际上,“非遗×老龄群体×文旅场景”有协同效应。如日本京都让退休工匠修复木构建筑,意大利组织退休手工艺人演示获补贴,把非遗保护、旅游开发与老年社会参与结合。 非遗有独特资源优势,文化属性独特,参与度高,带动潜力显著,能延伸产业链,带动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多地探索“非遗+旅游”模式,贵州黔东南、武陵山区、杭州临平河西埭村等地,利用当地非遗特色,带动相关业态发展,让老人参与非遗传承。 从文化传承看,老人是技艺“持有者”和社区记忆“活档案”,其掌握的非遗技艺是活态文化资本。在文旅实践中,老人参与非遗工作坊与展演,经验能转化为可持续资源。 增收方面,老人加入非遗环节可“技艺增收”。如广西吴共能运营非遗工作室,提升附加值与毛利率;云南周城村让老人参与扎染,人均月增收1000 - 3000元,带动配套消费近千万元。 社会心理上,非遗活动缓解老人社会角色弱化和情感孤寂问题,减少记忆衰退和患抑郁症可能性,让老人感受自身价值。 不过,老年人参与非遗文旅面临困境,参与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足,数字能力鸿沟明显,收益分配不均。 为破解堵点,需形成“制度保障—人员优化—空间适老—数字普惠—收益共治”闭环治理。 制度建设上,将老人参与非遗写入规划预算,设专项资金,明确权益边界,建设数字监管平台。 人员培养上,增设资质认证制度,建候选库,精准安排岗位。 空间优化上,实现乡村文旅空间老年友好化,保障安全舒适高效。 数字能力提升上,对老人进行分级短训、结对陪练和流动课堂,让更多老人参与线上传播。 收益分配上,建立多方共建机制,设共建基金,按比例返还收益给老人。 非遗赋能乡村文旅融合,是文化与发展结合点,未来要发挥各方力量,让老人成“主角”,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

本文由 AI 算法生成,仅作参考,不涉投资建议,使用风险自担

来源:和讯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