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中国智慧:仁济泌尿外科团队创新成果的多维价值解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18:43 1

摘要:2025年3月21~24日,第40届EAU国际泌尿领域学术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成功举办,会议期间报道了多项前沿技术和诊疗策略的最新进展。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以19项高质量研究成果闪耀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泌尿外科的学术实力与创新活

2025年3月21~24日,第40届EAU国际泌尿领域学术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成功举办,会议期间报道了多项前沿技术和诊疗策略的最新进展。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以19项高质量研究成果闪耀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泌尿外科的学术实力与创新活力。对此,《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到大会中国代表团核心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薛蔚教授、潘家骅教授、董樑教授就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深度解读。

薛蔚 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微创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上海工匠、上海医务工匠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0篇,其中IF>10分论文46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仪器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

潘家骅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机器人学组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医学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泌尿外科与男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委会(CACA-GU)青年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委员会委员

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

上海市医学会“青年菁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百人”研究型医师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Medical Center)泌尿外科访问学者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附属Hópital Civil泌尿外科外籍医师

董樑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副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Johns Hopkins医学院Brady泌尿外科研究所博士后

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访问学者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篇,累计IF>15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科技部中韩青年科学家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8项。

目前担任上海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SCI期刊Medical Oncology副主编,同时是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Science Advance等多本SCI期刊审稿人。

以主要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曾获评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卫健委优青、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九龙医学青年人才奖等。

一、多维突破,知行合一——仁济团队诠释泌尿肿瘤诊疗新范式

肿瘤瞭望:本次2025 EAU大会上,您和团队带来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请您简要概括本次大会的主要成果?

薛蔚教授: 本次EAU大会上,我们团队在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肾癌等几大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19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前列腺癌领域:从精准手术到免疫突破】

在前列腺癌研究方面,我们实现了临床技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等全方位的创新。

手术技术的精进始终是泌尿肿瘤领域的核心议题。团队报告的“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分析的高危前列腺癌单孔与多孔机器人辅助根治术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单孔机器人辅助根治术(SP-RARP)与传统多孔术式(MP-RARP)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在控尿与肿瘤学结果方面均表现良好。这一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灵活的手术选择。

在精准诊断领域,团队报告了18F-FDG PET/CT与68Ga-PSMA-11 PET/CT在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术前评估中的研究。结果显示显著提高了患者诊断准确性与早期发现的可能性,为高风险非转移患者的精准分期与预后评估奠定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院作为同时掌握两种PSMA显像技术的医疗中心,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优检测方式。通过这些创新诊断技术,我们实现了前列腺癌的更“早”诊断、更“准”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依据。

针对难治性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团队报告的“HIF-1α抑制剂通过激活CD8(+) T细胞及诱导SPP1(+)巨噬细胞死亡在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展现了HIF-1α抑制剂的潜在治疗价值,为这一临床棘手问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免疫治疗方面,团队报告了“工程化囊泡通过双向诱导铁死亡重塑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工程化囊泡促进“冷”肿瘤的免疫激活,成功破解了"冷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这一策略为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未来或将成为免疫治疗的重要补充。

此外,团队报告了“基于RNA杂交原位测序技术的前列腺癌多亚型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图谱分析”的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分辨率的RNA原位测序,进一步揭示了前列腺癌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免疫微环境变化,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精准依据。

【肾癌领域:早诊与精准治疗并进】

肾癌领域的突破主要集中在早诊和精准治疗两个维度。

团队报告了“组织源性细胞外囊泡作为肾细胞癌诊断标志物:基于亚型特异性特征与肿瘤进展通路的系统研究”的研究结果。团队开发的基于组织源性细胞外囊泡(Ti-EVs)的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展现出优异的早期识别和分子分型能力,为肾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全新的无创检测工具。同时,团队公布的“仑伐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方案为罕见亚型肾癌患者提供了新方案。

【膀胱癌领域:从分子诊断到功能保留】

在膀胱癌领域,我们的创新贯穿诊疗全程。

团队报告的”靶向PTK7的新型适体PET显影剂首次人体研究“突破了传统影像局限,为膀胱癌患者提供了诊断的新策略。

同时,在"基于尿液肿瘤DNA二代测序的动态监测体系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器官治疗中的分子应答与复发评估"的研究中,团队开创性地通过尿液DNA动态监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膀胱治疗的分子应答,显著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根治性膀胱切除。

总的来说,从临床技术的精益求精,到分子机制的深入探索,再到诊断策略的迭代升级,团队的这一系列研究不仅推动了学术前沿的发展,更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诊疗选择。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多学科融合与临床转化,为泌尿肿瘤患者探索更多突破性治疗方案。

肿瘤瞭望:作为国内泌尿外科领域的标杆单位,仁济医院在前列腺癌诊疗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能否请您结合科室近年来的创新实践分享一下宝贵经验?

薛蔚教授:首先,衷心感谢各位对仁济医院及泌尿外科的持续关注与支持。

作为国内领先的前列腺癌诊疗中心,我们始终将创新理念贯穿于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深度融合精准医疗理念与微创技术革新,持续推动机器人手术、局灶微创治疗等精准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目前,我们已建立起优化的诊疗体系,更在临床路径优化和国际化专业团队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诊疗模式创新方面,当前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仍存在优化空间。为此,我们组建了以前列腺癌为核心的MDT协作平台。虽然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领域,但都秉持共同目标,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临床-科研双向转化"的发展路径。我们团队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前列腺癌和肾癌等泌尿系统肿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数据的结合,不断推动新治疗方案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了科研与临床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诊疗水平的提升。

二、精微至善,仁术济世——仁济泌尿外科创新诊疗体系与中国标准的全球实践

肿瘤瞭望:仁济泌尿外科的科室概况及目前开展的特色临床诊疗服务有哪些,近年有哪些技术被同行认可为“中国标准“?

潘家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作为国内泌尿外科领域的标杆性诊疗中心始终秉承"患者利益至上"的核心理念,在传承与创新中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

目前,科室以十大亚专业为支柱,涵盖肾脏肿瘤、前列腺肿瘤、膀胱肿瘤、泌尿系结石、男科学、泌尿系功能障碍等领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这种精细化分科模式不仅实现了"专科看专病"的精准医疗目标,更让每位患者都能匹配到最适合的专家团队。

同时,科室开创性地提出并推广了多项被全国同行认可的特色诊疗服务。

首先,仁济泌尿外科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等复杂疾病的治疗。数据显示,仁济泌尿外科的机器人手术年手术量可达到3800例左右,无论是手术规模还是技术难度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其次,在"根治与功能保护并重"的治疗理念下,科室在器官功能保留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持续推动外科手术向"更精准、更小创伤"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前列腺癌治疗中,我们根据肿瘤特点为患者"量体裁衣",从传统的根治手术到创新的不可逆电穿孔、冷冻消融等局灶治疗,形成完整的治疗谱系;在肾癌治疗方面,创新的微波辅助保留肾单位手术使更多患者避免了全肾切除;而膀胱癌"三明治疗法"更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膀胱功能。

目前,这些特色技术已形成标准化诊疗体系,在国内外同行中得到了高度评价。例如,在前列腺癌诊疗方面,我们根据肿瘤的不同分期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局限高危或局部进展期患者,我们采用扩大淋巴结清扫联合新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策略;而对于局限性肿瘤且年龄较轻的患者,我们则提供包括不可逆电穿孔、冷冻消融等在内的多种局灶治疗方案。甚至可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为每位患者设计个性化的消融方案,真正实现"一患一案"的精准医疗。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以精准为导向的"量体裁衣"诊疗模式,正是仁济泌尿外科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为更多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肿瘤瞭望:科室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在泌尿外科肿瘤的诊治中,如何实现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方案的结合?

潘家骅教授:在中国,"看病难"始终是患者就医的痛点之一。尤其是知名医院的头部科室,门诊量大、专家号难求,患者常常难以匹配到最适合自己的医生。面对这一现状,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创新性地打造了一套"亚专业并行、平面化管理"的诊疗模式,让精准医疗真正落地。

【亚专业细分:让患者少走弯路】

仁济泌尿外科将学科细分为十大亚专业,这种精细划分不是简单的科室拆分,而是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从初诊开始,患者就能被精准分流到对应的亚专业团队,由最擅长该领域的医生接诊。每个亚专业都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既有一流专家攻坚复杂病例,也有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处理常见病,确保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都能获得最合适的医疗服务。

【微创技术与快速康复:提升治疗体验】

在住院治疗环节,仁济泌尿外科将微创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技术等精准操作,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更值得一提的是,科室率先推行"无陪护病房"模式,由专业护理团队提供全程照护,既减轻了家属负担,又通过标准化护理提升了治疗效果。

【精准医疗: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

在精准医疗时代,仁济泌尿外科将"个体化"理念发挥到极致。例如,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科室根据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社会功能需求等因素,提供从微创局灶治疗、神经保留手术到扩大根治术等阶梯化选择。在膀胱癌领域,通过分子诊断筛选适合保留膀胱的患者,结合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更让患者获得了更有尊严的治疗体验。

从精细化的亚专业管理到微创技术创新,从护理服务升级到精准医疗实践,仁济泌尿外科始终以改善患者体验为核心,推动泌尿外科诊疗模式持续革新。

肿瘤瞭望:2025年EAU期间您团队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哪些突破性指导?

潘家骅教授:在前列腺癌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团队采用RNA杂交的单细胞分辨率原位测序,对50例前列腺癌原发病灶进行空间解析,发现前列腺腺癌与神经内分泌亚型(NEPC)在MAPK和缺氧通路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治疗阶段(未治疗、激素治疗后、化疗后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中,CXCL9/10/11的高表达群体明显增加,提示传统治疗能改善前列腺癌的免疫微环境。然而,CRPC样本整体免疫活性偏低,进一步明确了其免疫抑制环境特征。基于这一系列发现,研究为前列腺癌的分子分型与动态免疫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可帮助临床医生根据不同肿瘤类型和治疗阶段制定更精准、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最终有望显著提升患者预后与生存质量。

在临床转化方面,团队一项研究表明,单孔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SP-RARP)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中,其肿瘤学结果和控尿恢复与多孔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MP-RARP)相当。因此,手术方式并未对阳性切缘和术后PSA持续性产生影响,表明肿瘤负担才是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表明SP-RARP可以作为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有效选择,为临床提供了更灵活的手术选择。

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让"中国方案"惠及全球患者。

三、革故鼎新,薪火相传——从纳米免疫疗法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仁济探索"

肿瘤瞭望:2025年EAU会议中,您也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请您分享下相关内容?

董樑教授:众所周知,前列腺癌是典型的"免疫冷肿瘤",其微环境中T细胞浸润不足导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欠佳。针对这一临床难题,我们团队创新性地探索了细胞外囊泡(EVs)在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

细胞外囊泡(俗称外泌体)是所有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泡结构,其来源不仅限于人类细胞,动物、植物乃至细菌均可分泌。我们创新性地选用细菌外膜囊泡(OMVs)作为载体——这类囊泡既保留了细菌的强免疫原性,又避免了活菌治疗的感染风险与不可控增殖缺陷。通过工程化改造,我们在OMVs表面修饰硫化亚铁(FeS)纳米颗粒,构建出复合纳米制剂。

研究结果显示,该纳米药物在动物模型中展现出三重协同效应。一方面,OMVs通过模拟细菌感染强烈募集免疫细胞浸润肿瘤;另一方面,FeS诱导的芬顿反应可特异性触发肿瘤细胞铁死亡。此外,与PD-1抑制剂联用产生"免疫唤醒"效应。

这项研究为破解前列腺癌免疫治疗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未来能为临床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

肿瘤瞭望:科室如何构建具有仁济特色的泌尿外科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青年医生成长?

董樑教授:仁济泌尿外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在黄翼然教授、薛蔚教授、潘家骅教授等学科带头人一脉相承的言传身教中逐步完善而成的。仁济精神的核心在于"以患者为中心",这不仅体现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更贯穿于科研创新的全过程。我们始终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理念,所有科研选题都源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最终目标都是实现成果转化,真正造福患者。这种临床导向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正是仁济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上,科室应注重拓展青年医师的国际视野。在科室的全力支持下,包括我在内的多位青年医师都有幸赴全球顶尖泌尿外科中心深造。这样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已成为科室传统,每一位学成归来的医师都将前沿理念与技术带回国内,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最终让患者受益。

这种"立足临床、放眼国际"的发展理念,正是仁济泌尿外科保持学科活力的重要源泉。

肿瘤瞭望:面对疾病诊疗体系的不断更新,医生的发展如何与时俱进?

董樑教授:作为一名年轻医师,我想结合自己有限的临床经验分享两点体会:

首先,多学科协作(MDT)已成为现代医疗的必然趋势。在疾病谱日益复杂、诊疗理念从"治病"转向"治人"的今天,任何单一学科都难以独自应对所有临床挑战。在我们科室,每周固定的MDT讨论绝非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融入到日常诊疗决策中。通过与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不同领域专家的深度交流,我们得以从不同视角全面认识疾病。正如本次会议所展现的,泌尿肿瘤领域的突破往往来自多学科交叉融合,各领域专家带来的独特见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诊疗思路。

其次,在全球化医疗知识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保持开放的国际视野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既要立足临床实践积累本土经验,更要积极吸纳国际前沿进展。特别是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善用数字化工具获取最新证据。正如薛蔚教授告诫我们的"停止学习是对医生职业最大的亵渎。”在医学这条道路上,唯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为患者提供与时俱进的优质医疗服务。这种对专业精进的执着追求,正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