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春秋”和“战国”的说法是如何形成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9:06 2

摘要:● 孔子修订:鲁国史官按年、季、月、日记录本国及其他诸侯国的重大事件,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编年体史书《春秋》。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这部史书记载的历史阶段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时

“春秋”通常指的是东周前半段历史时期,即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被称为“春秋”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来源于鲁国史书《春秋》:

● 孔子修订:鲁国史官按年、季、月、日记录本国及其他诸侯国的重大事件,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编年体史书《春秋》。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这部史书记载的历史阶段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时期称为“春秋时期”。

● 重视春秋:在古代,春和秋是重要的季节。春天是播种希望、万物复苏的时节,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关乎一年的生计。古人重视春、秋,将二者合称来代表一年,进而用《春秋》代表记载的历史。

二、与天文历法有关:

● 史官传统:在古代,史官记录历史有按照季节记录的传统。春天和秋天是一年中重要的节点,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秋天则是总结和祭祀的时节。史官们可能习惯在春秋两季集中整理和记录过去一段时间的大事,久而久之,“春秋”就成为了历史记载的代名词,用来指代这个时期。

“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源于当时的文献记载:

● 战国时代,连年的战争使各个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战国”一词在当时的诸多文献中,常被用来描述那些相互征伐、战事频繁的强国。如《尉缭子·兵教下》记载:“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战国策·秦策四》中也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的表述,这里明确提及了“战国”,指的是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强大的诸侯国。

二、源自西汉的《战国策》:

● 西汉末年,刘向整理校订了战国时期的各种史料,编成《战国策》一书。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风貌。随着《战国策》流传渐广,“战国”逐渐成为了对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称谓。

三、时代特征显著:

● 相较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和激烈程度都大幅升级。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不断发动大规模战争,兼并与统一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致力于提升军事力量,战争的频率和残酷性远超以往,“战国”一词能够准确概括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的显著特征。

来源:回望历史展望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