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对羌大多以安抚为主,汉桓帝为何转而倾向段颎的残酷镇压策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9:09 5

摘要:161年,零吾与先零羌及上郡沉氐﹑牢姐诸种联合进犯并州﹑凉州及三辅,直接威胁到关中了。

到了汉桓帝刘志时,凉州局势已经糜烂。

148年,白马羌进犯广汉属国,杀长吏。广汉属国,在四川和甘肃交界地带。

159年,烧当羌等八个种族进犯陇右。陇右是连接凉州与关中的通道。

161年,零吾与先零羌及上郡沉氐﹑牢姐诸种联合进犯并州﹑凉州及三辅,直接威胁到关中了。

......

有人就不解了:不是每次汉军都给了羌军沉重的打击吗?羌人怎么越打击反倒越强大?

比如白马羌进犯广汉属国之后,益州刺史便率板楯蛮将其讨破,斩首招降二十万人;烧当羌等部落进攻陇右后,段颎也大破之;零吾与先零羌等部落进犯并州等地之后,皇甫规出击,将其攻破。

可羌人的进攻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的进攻呈现出日益分散、扩大的趋势。由凉州不断向外延伸,甚至逼近关中核心腹地,对洛阳的东汉朝廷造成了严重威胁。

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羌人竟然对汉军使出了“三驾疲楚”之计:

每次都由不同的部落实施袭扰;

每次袭扰都对汉人在凉州的战略要地造成严重破坏,挤压汉人的生存空间;

当部落在受到汉军打击后,就回家休养生息缓一缓,过个几年就又满血复活了。

而汉军主要是朝廷派遣的中央军。要是追击吧,面对这些分散的小部落,有点大炮打蚊子的感觉,消耗大而效果不明显。要是不追击常驻凉州吧,大军造成的消耗也是天文数字。

汉军就在羌人的进犯中不断纠结着,疲于奔命,并逐步被消耗。

而外戚梁冀把持朝政近二十年后,边疆防御体系更是濒临崩溃。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汉桓帝刘志即位后,边疆危机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但是事关朝廷安全,他已经避无可避。

刘志发起的平羌战争,依旧存在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

此前的对羌政策之所以成功,大多是采取安抚之策,而皇甫规也是如此,为何羌乱难平?刘志之后转而支持段颎的残酷镇压策略?刘志的决策是否正确?

汉羌战争

汉羌战争犹如在东汉王朝的躯体上开了一个口子,不断地给其放血。

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

均摊一下,永初年间,每年平均要消耗17亿;到了永和年前,也就是汉顺帝刘保执政后期,每年平均也要消耗11亿。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1、消耗越来越少,是不是意味着凉州局势出现了改善?

答案是否定的。

这只是平乱策略不同所导致的。

永初年间,是太后邓绥垂帘听政,当时东汉刚经过了黄金发展期,“永元之隆”的人口甚至超过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国力强盛让东汉在边疆优势明显,所以东汉朝廷试图在凉州屯兵屯田建设据点,促进汉人势力在当地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大量费用,加上期间与羌人交战也较为频繁,这就拉高了每年的开支。

而到了永和年间,汉人势力在凉州出现衰退,汉顺帝便只能放弃拓展汉人势力,直接派马贤等将率军征讨。这导致基建费用大幅削减。而用于军事行动的经费上升。

显然成天打打杀杀对凉州局势的稳定并没有什么好处。虽然汉羌战争开支减少了,但从整体上来看局势还是处于逐步恶化中。

2、每年消耗十多亿是什么概念?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下东汉的财政收入。

《桓谭新论·太平御览》中记载东汉朝廷年财政收入为40亿钱。

那么汉羌战争的消耗,竟然占到了东汉全年进项的四分之一,乃至接近一半!

而从永初到永和,可谓是东汉的一段中兴时期,即便汉羌战争投入巨大,但朝廷依旧能负担得起。

但在汉顺帝之后,梁冀当了近二十年权臣,期间他肆意妄为,让东汉元气大伤。等刘志掌权时,东汉国力衰退明显,每年还能拿出这么大一笔款项来吗?

那么刘志是如何解决战争经费问题的呢?

答案是:扣工资和卖官。

刘志“开源节流”,减少了百官的俸禄,然后卖官鬻爵。

减公卿以下奉,貣王侯半租。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

其实售卖爵位,是汉武帝用来打破军功阶层对爵位垄断,同时增加朝廷收入来为汉匈战争筹钱的方式,也就是说从西汉以来就有了。

那么刘志做的与此前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他出售的爵位档次越来越高。

汉武帝公开出售的军功爵一共17个等级,开放出卖前8级。

而刘志出售的五大夫,是二十等爵制中的第九级,属于中等偏上的爵位档次。并且刘志还从宫中戍卫部队里找商机,把虎贲、羽林、缇骑的职位都卖了出去。为了搞钱,他甚至连身边的安保问题都不管了。

可以说,能卖的不能卖的,刘志都统统给打包上市了。

通过这些举措,足以看出刘志为了平定羌乱下了多大的决心。

卖官鬻爵

皇甫规出身将门世家,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任扶风都尉。家门传承,让皇甫规对于行军打仗颇为熟悉。

141年,西羌大肆侵扰三辅地区,又包围安定,谋犯长安。征西将军马贤率十万大军征剿,不克。皇甫规此时虽为布衣,但也大胆上书陈述马贤战术错误,料其必败。

不久,马贤果然中伏,所率的五六千骑兵在射姑山为羌军围歼,马贤及其二子均战死。

这样安定郡的局势一下就吃紧起来。皇甫规就在安定。

郡守死马当成活马医,起用了皇甫规。不是特会分析吗?你行你上啊。

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皇甫规所率兵力仅为马贤兵力的七分之一,斩首数级就能够让羌人退却。估计皇甫规是据城防守。在汉军滴水不漏的防御面前,羌军也没什么好的破城办法,最后粮食快耗尽的时候,皇甫规打了个小反击,彻底击垮了羌军的意志,迫使其全部撤退。

因为皇甫规的突出表现,安定郡守将他提拔为上计掾。

估计这个职位是皇甫规向郡守争取来的。上计掾虽非与军政相关的强势职务,但在职权上却颇为特殊:专门负责给上级机关或京师呈递计簿。也就是说皇甫规虽然只是小小的地方官员属吏,但他借助职务的便利,能找到向皇帝上书的机会。

于是皇甫规逮到机会向当时的汉顺帝刘保上书:

夫羌戎溃叛,不由承平,皆由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微胜则虚张首级,军败则隐匿不言。军士劳怨,困于猾吏,进不得快战以徼功,退不得温饱以全命,饿死沟渠,暴骨中原。

羌戎之所以反叛,都是因为边将没有安抚治理好。应该平安无事的,却去欺压他们,为了求得小小的好处,终于引来大害。这样反反复复,导致军队劳而无功,疲惫不堪,最终被羌军打败。

汉顺帝没有采纳皇甫规的建议。马贤、赵冲两位护羌校尉的接连死亡,让他对边疆政策产生了怀疑:汉军还能守卫凉州吗?凉州是该守还是弃?

后来等外戚梁冀掌权之后,皇甫规便带着他的平羌方略回老家教书去了。

皇甫规

汉桓帝刘志夺回权力之后,打算励精图治一番。涉及朝廷安危的边疆问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这里或许有人就会感到疑惑了:都是颇有名气的战将,为何刘志要先任用段颎,而不是皇甫规呢?

可能刘志非常在意两人在平乱中的表现。

段颎的职务是中郎将,属于纯武职,品秩为比二千石。而皇甫规的职务是太守,文武兼具,品秩为二千石。从这里可以看出,皇甫规的地位比段颎更高。

皇甫规胜得比较稳。

时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

皇甫规的办法,就是用了很多计策,将贼寇讨平。

而段颎则打得很热闹。

击窦、举等,大破斩之,获首万余级,余党降散。

段颎斩首万余级,大破贼寇。

都成功平乱,但刘志的封赏就有所不同了。

对皇甫规,没有什么特别的奖赏记载。但对段颎就重视得多。

封颎为列侯,赐钱五十万,除一子为郎中。

封段颎为列侯,赐钱五十万,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郎中。

不过这也不难理解:段颎是由刘志的心腹司徒尹颂推荐的。并且段颎的战绩更明显,更醒目。

刚执政的刘志太需要一场大捷来立威了。而段颎正巧就送上一张漂亮的答卷。

皇甫规虽然也平定了叛乱,但是没有特别显眼的战绩,所以功劳全都唐捐了。

......

刘志渴望更多的胜利。159年当年,段颎就被任命为护羌校尉。

段颎的确十分能打。

当时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个羌族部落侵犯陇西、金城边关,段颎率兵及湟中义羌的一万二千骑兵出湟谷,将其击败。随后又追击渡黄河南逃的羌人余部,攻下这些羌军的据点罗亭城,破城之后斩杀其首领以下共二千人,俘获一万余人。

160年春天,羌人再度进攻张掖,攻陷巨鹿坞,杀害属国的官民。这些羌人估计是想围点打援,他们集中了一千多个部落向段颎援军发起攻击。可段颎竟然击退了他们的进攻,斩杀烧何部落的大帅,斩俘五千多人,之后又将羌人部落一个个击破。

如果照这样打,估计羌乱很快就会被讨平了。

但这就动了凉州当地势力集团的蛋糕:羌乱如果持续下去,当地找朝廷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吃喝不愁。可要是羌乱被平定了,当地势力岂不就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凉州刺史郭闳不愿意利益受损,于是故意拖延阻止段颎,使军队不得前进。段颎劳而无功,原本依附的羌人也纷纷反叛。郭闳趁机参了段颎一本,段颎因此被捕入狱。

剿不尽的羌军

段颎入狱,凉州的羌乱还越闹越严重。

后先零诸种陆梁,覆没营坞。

汉军的据点一个个被羌军给摧毁,凉州汉军处境危机。

于是皇甫规走马上任。

皇甫规又向刘志重申他的安抚策略:

自鸟鼠至于东岱,其病一也。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吴、孙,未若奉法。

皇甫规认为,不论是哪里,叛乱难以平定的原因都一样,都是因为郡守对诸羌不加绥靖抚慰,致使反叛。所以求猛将不如修德政,学兵法不如奉公守法。

就皇甫规看来,送甜头比给苦头更有效。

于是接下来凉州画风为之一变:

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讨零吾等,破之,斩首八百级。先零诸种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

皇甫规带兵杀了八百多羌军,接着羌人前来投降的就来了十几万。

可对比一下此前段颎斩俘羌人上万,羌乱还越闹越厉害。

皇甫规仗还没怎么打,羌人就十几万十几万地归降,这是何等魔幻的场面!

这样搞,就让刘志有点不敢相信他了。

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

先零东羌造恶反逆,而皇甫规、张奂各拥强众,不时辑定。欲熲移兵东讨,未识其宜,可参思术略。

此前赵充国、马援、邓训、虞诩等人对羌人又打又拉不假,但你首先得重创羌人,让他们畏惧臣服,然后再安抚啊。

可皇甫规现在打都不打,羌人就归降了。你说没有给钱给优惠政策诱使羌人诈降,谁信啊?

并且安抚也可以,此前东汉将领之所以安抚羌人,是为了缓和汉羌矛盾,给凉州的汉人势力充分的发展空间,等当地汉人多了,势力变强了,羌人自然就闹不起来了。

可皇甫规和张奂等人,竟然将重点没放到发展汉人势力上,而是着力扩充自己的部众。

这样搞,的确有点居心叵测的感觉啊......

张奂

刘志终于意识到,可能不仅仅是皇甫规,还有凉州豪强,他们都在一起联手羌人制造谎言,使东汉朝廷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庞氏骗局之中。

凉州羌乱,已经沦为了一场猫鼠游戏。

本来不需要那么多兵。只需要像马援、邓训那样的得力将领就能将羌人打败。然后再发展凉州当地汉人势力,就能将羌乱给控制住。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那些凉州的豪强世家,将这场战争当成了扩充自身势力的工具。

他们对羌人的侵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与贼寇勾结,让叛乱越演越烈,这样就能迫使东汉朝廷追加投入,拨钱拨粮拨军队。

在得到东汉朝廷的追加投入后,凉州豪强军阀们并没有将之用于让老百姓扩大生产,而是将资源吞入自身名下,扩充势力之后然后坐在一旁吃瓜。

这样,羌乱越来越厉害,凉州军阀越来越强,而凉州汉人势力越来越衰弱。

于是,羌人和凉州军阀联手合作造假,像吸血虫一样不断吮吸东汉的血液。从而各自达成其割据自立的目的。

这其实并不是凉州豪强的专利。当时东汉各地的士族豪强,都在试图垄断当地的军事、经济和权力,将公共资源吞入私囊。

只是凉州军阀豪强们,有着更顺畅的渠道,得到了更多的投资。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凉州军阀会在东汉末期率先崛起。

......

就算皇甫规出于公心对羌人实施收买和笼络,但从客观上看,归降后的羌人势力在和平与纵容中反倒增长得更快,而这也给了凉州地方军阀扩张的机会。

凉州变成了一座暂时沉默的活火山,只等待更为猛烈的喷发。

羌人的势力更加强盛,凉州几乎沦陷。

六年,寇埶转盛,凉州几亡。

于是刘志最终作出决策,皇甫规被赦免归家。

163年,朝廷再任段颎为护羌校尉,平羌战争重回正轨。

来源:陌道流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