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书法追崇“尚意”,一别唐朝的拘谨势态,力求个性和独特,其中“尚意”风情最浓的2位书法家,就是米芾和苏轼,米芾号称“狂士”,以“集古字”著称,早年临摹晋唐名帖,深得“二王”精髓,最终自创“刷字”笔法。
宋代书法追崇“尚意”,一别唐朝的拘谨势态,力求个性和独特,其中“尚意”风情最浓的2位书法家,就是米芾和苏轼,米芾号称“狂士”,以“集古字”著称,早年临摹晋唐名帖,深得“二王”精髓,最终自创“刷字”笔法。
苏轼则是宋代书坛的“领头羊”,最先引领尚意风潮,说出著名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行笔顺应本心,笔笔融合自我情感,曾写出“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至今仍是书法学者,必备的一部范本。
从经历来看,2人基本相同,但是分析水平,确实仍有差距,米芾的笔法精准多变,结构创新性强,更具视觉冲击力,而苏轼的技法相对质朴,甚至被指“技巧逊于学问”,字迹凝厚浑穆,回归自然质朴之美。
苏轼的“无意为工”,恰恰体现了“尚意”书法的核心,即超越技法束缚,直指心灵表达,正因如此,世人普遍认为,苏轼的水平更胜一筹,乃是“宋书之冠”,实际恰恰相反,现代人追崇个性和创新,由当前的角度出发,米芾才是真正的宋代第一,甚至其独特风貌,800年无人能敌。
首先看他的模仿能力,据史册记载,米芾临摹“二王”法帖,能够以假乱真,甚至很多的书画家,也无法清楚分辨,留下诸多的趣闻,就像当年模仿王献之,骗过了宋代名人沈括,一度将米芾的摹本,视为王献之的真迹,直到聚会时才得知真相。
除了深谙古法,米芾的用笔极其爽利、个性,风格狂放不羁,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其作品充满动态感,笔势如飞,锋芒毕露,正如宋濂所言:“予尝评海岳翁书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
简单来说,苏轼乃是“学者型书法”,以学问滋养笔墨,追求内在气韵,而米芾更接近“艺术家书法”,强调形式创新与视觉震撼,因此相比苏轼,米芾的书法更加直观,令人印象深刻。
可惜米芾的个性之姿,极少有人模仿出,宋高宗曾说:“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您对“宋书之冠”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