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专家曾断言:若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美国根本打不赢中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17:17 1

摘要:文中不仅援引了四位澳军政重量级人物的观点,还不加掩饰地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担忧:若中美于台海擦枪走火,澳大利亚将成为无力自保的代价承担者。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曾刊出一篇掀起国际热议的文章,标题是“对澳大利亚来说,与中国开战会是什么样子?”

文中不仅援引了四位澳军政重量级人物的观点,还不加掩饰地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担忧:若中美于台海擦枪走火,澳大利亚将成为无力自保的代价承担者。

四位专家中,有的曾是国防军总司令,有的是前战略司长,观点却罕见一致——即便澳洲全力协助,美军也根本打不赢中国。

尤其当南海紧张态势升级、四国联合巡航剑指中方岛礁,中方军机紧急进驻永兴岛时,澳大利亚是否真的准备好了面对“最坏情况”?

前澳洲国防军总司令、退役海军上将克里斯·巴里

2023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一篇关于中美冲突的长篇报道在本国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这篇文章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果中美围绕台海爆发战争,澳大利亚会扮演什么角色?

报道的核心不是推演武器技术、兵力对比,也不是战术细节,而是采访了四位曾在澳国防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前高官。

这四人包括曾任国防军总司令的海军上将、战略司长、情报副部长等,在本国政军界均有长期影响力。

他们的共同观点出人意料地一致:即使美国拉上澳大利亚一起参战,也无法赢得与中国的战争。

更关键的是,他们一致认为,澳大利亚一旦卷入其中,不只是军事基地和武器装备会被拖入战火,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经济系统甚至是社会安全也将遭受重创。

这些判断并非出自情绪宣泄,而是对现实战略格局的冷静分析,其中提到的第一个重要事实,是澳大利亚在军事上对美国的高度依赖。

从情报共享、武器采购,到军事基地建设,澳美之间的合作已经形成长期绑定,一旦冲突爆发,美军几乎必然会把澳大利亚作为后方支援中心。

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在于,澳大利亚是否有能力自保,专家明确指出,相较于中国在导弹、海空力量上的进步,澳洲的军力十分有限,不具备独立防御远程打击的能力。

在美中发生冲突时,澳洲不仅可能成为中国导弹的打击对象,还将因为与中国的紧密经济联系而受到重创。

例如一旦能源、矿产、农产品等出口被切断,经济链条将迅速崩塌,数十万工作岗位面临风险。

更严峻的是民众安全问题,澳洲人口分布极度集中,一两个导弹打击点可能就足以让整个国家陷入慌乱,而这些风险,在现有战略思维中并未被充分考虑。

四位专家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澳方政策长期陷入了一种“战略病态”,将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以牺牲本国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种对美依附的政治路径不仅在外交和防务层面深入骨髓,也在决策层形成了路径依赖。

更令人担忧的是,澳大利亚的政治声音在关键时刻可能根本无权置喙,专家指出,一旦美方决定动手,并不会征询澳洲意见。

澳方只是后勤、支援和阵营附庸,也就是说,即使明知结果不利,也难以从战争选项中全身而退。

美军进行兵棋推演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界在外交发言中持续与美方保持高度一致,但在澳军内部与退役将领圈层中,这种警觉与冷静正在悄然积累。

他们并非“亲中”,只是看清了战争代价的现实、以及地缘格局的深层变化。

在他们看来,与中国正面对抗,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略错误,问题在于,这样的理性声音,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中是否能真正被听见?

毕竟澳大利亚已在制度上与美方绑定太深,面对中美激烈对抗,是否还有转圜空间,抑或已经“身不由己”?

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加快,一种不同于传统“武统”台海的设想,开始浮出水面,那就是“封锁战”。

多位战略学者分析指出,若解放军决定收回台海,不一定会发动大规模登陆,而更可能通过严密的海空封锁,切断岛内补给,逼迫对方接受统一条件。

这套战术背后依托的是中国近年来大力建设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解放军在东南沿海部署了大量远程雷达、地对空导弹系统,以及隐身战斗机、反舰导弹等关键力量。

如果美国选择军事介入,就必须首先突破这道封锁圈,但问题在于,封锁圈的外缘可能延伸至300海里之外,美军战舰与航母很难靠近,更别说执行打破封锁的行动。

而这正是澳大利亚难堪的角色开始显现的地方,一方面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亲密盟友,澳洲被认为理所当然会参与支援。

另一方面,在台海战争这样的前沿地带,澳大利亚并没有海空军力可供实质部署,哪怕想帮,也帮不上,换句话说,它的唯一“贡献”,可能只是充当美军后勤补给的跳板。

而正因为这份角色的“尴尬”,澳大利亚会承受几乎与美国同等的反击风险,却得不到任何战略回报。

在此前接受采访的澳洲国防专家看来,一旦台海封锁形成,美方若无绝对制空权,将根本无力阻止中国达成战略目标。

而在战争的前中期,美国更不可能为保台去冒着本土遭打击的风险动用核武器,这种“有限冲突”将很快演变为长期的血腥僵持。

长时间的僵持将对地区秩序构成严重冲击,也会对区域内所有依赖海运的国家形成经济波动,作为出口大国的澳大利亚,经济命脉同样将受到牵制。

一旦航道中断、能源原材料供应受限,经济衰退将不可避免,而这一切,仅仅是基于“被认为会站队”所承担的代价。

更令人警惕的是,外界普遍忽视中国在核力量方面的真实部署,在传统认知中,中国核武库不如美俄庞大,但近年来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

尤其在新一代东风导弹的部署后,中国具备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也就是说,即便美国在局势恶化后考虑动用核威慑,中方仍保有足够的反制能力,这使得战争升级为核对抗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有意思的是,曾有军事分析将当前的中美对峙比作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边界核平衡。

这两个长期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尽管矛盾尖锐,却始终未引爆大规模战争,原因之一正是彼此都有毁灭性武器,一旦擦枪走火,代价将是全局性崩盘。

澳大利亚并不具备核武器,也没有战略缓冲区,但它却被裹挟在这个“核平衡”的博弈结构中,承担着不成比例的风险。

澳大利亚的态度非常鲜明,其驻菲律宾大使公开表态,澳方“热衷于与美、日、菲”在南海进行合作,甚至称这是“捍卫地区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

这种外交言辞的背后,是近年来澳军在南海演训中的持续投入,从舰艇巡航到情报共享,从训练基地的共建到通讯链路的整合,澳方与美国的军事协作已迈入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

而中国方面的反应并没有停留在口头抗议,很快,中央电视台的国防军事频道对外披露了一条重要信息,中国空军的歼-16战斗机部队已经整建制进驻西沙永兴岛。

作为南海最大岛礁之一,永兴岛不仅具备完善的跑道和指挥中心,还在近年来大幅升级了补给设施和雷达系统。

歼-16作为中国主力重型战斗机之一,具备远程打击、多用途作战能力,其部署意味着中国空军在南海战场的前沿存在已成定局。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方此举并非象征意义的“展示肌肉”,而是实战层面的“预设战场”。

考虑到“四国巡航”可能穿越争议海域、靠近中方控制岛礁,若美日澳菲中的任何一方行为过界,都可能引发擦枪走火。

事实上,中国不仅在永兴岛采取了主动部署,还对南海多个关键岛礁重新划设军事防御圈,其中最敏感的当属中业岛。

中业岛目前由菲方实际控制,却被中国视为“非法侵占”的目标,最近一段时间,解放军已对该岛实施“围控封锁”,海空力量均有部署迹象。

有媒体援引卫星图像指出,中业岛外围海域已出现中方舰艇持续巡逻的痕迹,这种“低烈度压制”手段,既展示决心,也预留应对空间。

从目前局势发展来看,中方已明确将台海与南海视作统一的战略战区,换句话说,不论是对台动武还是岛礁冲突,澳大利亚只要卷入任一节点,都可能被视为“敌对参与方”,遭到反击。

而这种战略布局的后果,是澳大利亚再也无法像冷战时代那样“站在远方观望”,而是被实际推上了前线。

如果说此前澳洲军事战略仍保留一些“模糊空间”,那么在“四国巡航”公开化、岛礁博弈升级之后,这种模糊已经荡然无存。

结语

中美台海冲突的风险不再只是遥远的假设,而是正在逼近的现实可能,作为盟友,澳大利亚被视为美军的“天然后勤基地”,但在战略上却毫无话语权。

正如几位澳专家所言,清醒的判断,是对国家负责;理智的选择,是对人民负责,面对大国博弈,澳大利亚更应学会独立思考,谋求战略自主,而非盲目追随。

参考文章

约翰·莱昂斯2023年2月20日《对澳大利亚来说,与中国的战争会是什么样子?第一部分》

来源:江卿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