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投江前跪求丈夫抚养幼子 丈夫却闭眼装睡 6年后报应来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03:23 1

摘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女子,她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最终在绝望中投江自尽。临终前,她跪在丈夫床前恳求他好好抚养两个孩子,而那个负心人却假装熟睡,对她的哀求置若罔闻。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女子,她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最终在绝望中投江自尽。临终前,她跪在丈夫床前恳求他好好抚养两个孩子,而那个负心人却假装熟睡,对她的哀求置若罔闻。

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平定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石铭是清末举人,曾任山西大学堂教授,家中藏书丰富。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石评梅自幼聪慧过人,尤其擅长诗词歌赋。她12岁就能写出令人惊叹的文言文,被当地人称为"女神童"。

1919年,17岁的石评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当时的北京正值新文化运动高潮,各种思潮激荡碰撞。石评梅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很快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她与冰心、庐隐并称为"北京三大才女",在《晨报》《语丝》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散文、诗歌和小说,成为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3年,21岁的石评梅在一次同乡会上认识了比她大6岁的高君宇。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曾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才华横溢又富有革命激情。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坠入爱河。这段感情成为石评梅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也成为她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然而好景不长,1925年,高君宇因长期劳累过度,突发急性阑尾炎去世,年仅29岁。这对石评梅打击极大,她在高君宇墓前立下誓言:"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此后三年,她几乎每周都要去陶然亭畔的高君宇墓前凭吊,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诗文。

1928年,26岁的石评梅在亲友劝说下,与北大教授、诗人黄庐隐结婚。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危机。黄庐隐性格懦弱又自私,对石评梅的文学事业毫不支持,甚至经常冷嘲热讽。更令人不齿的是,他婚后不久就与一名女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石评梅在婚姻中备受煎熬,却因传统观念束缚而不敢轻易离婚。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明明看得见天空,却怎么也飞不出去。"

1930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绝望的石评梅跪在丈夫床前,泪流满面地恳求他:"我死后,请你一定要将我们的孩子抚养成人。"而黄庐隐竟然闭眼装睡,对她的哀求充耳不闻。第二天清晨,人们在附近的江中发现了石评梅的遗体,她选择了投江自尽,年仅28岁。

石评梅死后,黄庐隐的所作所为更加令人发指。他将两个孩子丢给亲戚抚养,自己则继续与情妇厮混。由于生活放荡,他很快失去了北大教职,靠变卖石评梅的遗稿和藏书度日。

1936年,也就是石评梅去世6年后,黄庐隐因酗酒过度导致肝病发作,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年仅42岁。临终前,他常常产生幻觉,声称看见石评梅站在床前看着他。他的情妇在他病重时就卷走剩余财产离去,两个孩子也拒绝见他最后一面。

石评梅留下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她后期的散文和诗歌,充满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她在《女性的呐喊》中写道:"我们不是男人的附属品,我们有自己的灵魂和追求。"这种觉醒意识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

石评梅用她短暂而璀璨的生命,为中国女性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悲剧提醒我们:女性的独立与尊严,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来源:欢欢喜喜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