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利用AI工具写作业、写论文的现象已愈发普遍。不少大学生满怀期待AI能3秒完美解决作业,却发现AI经常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给出的参考文献全是假的不说,甚至可以是刘德华和郭富城联合撰写的论文。
大学生利用AI工具写作业、写论文的现象已愈发普遍。不少大学生满怀期待AI能3秒完美解决作业,却发现AI经常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给出的参考文献全是假的不说,甚至可以是刘德华和郭富城联合撰写的论文。
图片来源:小红书
教师群体也因此被迫成为AI“打假人”,有老师表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比和甄别,以判断学生作业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这占据了他大半个学期的时间。
图片来源:小红书
AI为什么会胡说八道?
这类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现象被称为“AI幻觉”。事实上,包括DeepSeek在内的众多大模型都存在“幻觉”,会生成与事实不符、无中生有或逻辑不合理的内容。360创始人周鸿祎曾表示,“幻觉”是大模型与生俱来的特点、不可消除。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巫彤宁介绍,AI本质上是根据前文预测最可能出现的词语,它更像是一个沉浸在语料库海洋中学习说话的学习者,它不是在查找答案,而是在预测下一个要说的最合理的词应该是什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学院团队联合撰写的《DeepSeek与AI幻觉》报告中指出,AI幻觉指模型生成与事实不符、逻辑断裂或脱离上下文的内容,本质是统计概率驱动的“合理猜测”。用人话说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AI幻觉可以分为事实性幻觉和忠实性幻觉。其中事实性幻觉指模型生成的内容与可验证的现实世界事实不一致。忠实性幻觉指模型生成的内容与用户的指令或上下文不一致。
例如向AI提问: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吃蜂蜜代替糖吗?
AI回答:是的,蜂蜜是天然的,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稳定血糖水平。但事实是蜂蜜虽然是天然食品,但仍然含有大量果糖和葡萄糖,会升高血糖水平,不适合糖尿病患者代替糖使用。这就是AI的事实性幻觉。
如果AI回答:蜂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提高免疫力很有帮助,因此是一种健康的食品。这个回答内容虽无事实错误,但与提问“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用蜂蜜代替糖”无关,未忠实于用户意图,属于忠实性幻觉。
此外该团队还进行了事实性幻觉评测,他们随机抽取300道事实性幻觉测试题,涵盖健康、科学、历史、文化、音乐等多个领域,获取大模型回答后与正确答案比对,人工标注幻觉类型,并进行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多个大模型都或多或少出现了AI幻觉。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DeepSeek与AI幻觉》报告
AI幻觉,怎么应对
如何应对AI幻觉?该团队也给出了三种方式:
一是勾选“联网功能”。根据该团队的测试,勾选联网功能后使用AI,事实性幻觉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DeepSeekV3大模型,事实性测试幻觉率从29.67%下降到24.67%,下降5个百分点。
二是使用双AI验证或大模型协作。例如利用DeepSeek生成答案后,再应用其他大模型进行审查,相互监督,交叉验证。
三是在提示词上“下功夫”。包括为提示词设定边界,加入对抗性提示等方式。
高校宣布,规范AI使用!
麦可思研究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进行过问卷调研,发现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而大学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写论文或作业。
一些权威媒体采访也发现,一些学生坦言,在写报告或论文时会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表示,“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在表达上是有些套路的,有时候看似观点很全面,但其中不乏逻辑性、准确性、真实性的问题,尤其会出现数据和材料的伪造情况,也需要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时要警惕AI可能带来的学术伦理问题。”
事实上很多高校已经采取行动,以防范AI工具不当使用造成的学术不端乱象。复旦大学打响“第一枪”,于2024年末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系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的规范化管理文件。随后深圳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对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的行为进行规范。
但目前,利用各类工具或程序来检测涉及AI的学术不端行为,仍面临相当大的挑战与困难。面对高校究竟该如何应对并制定利用AI进行学术作弊的规则与规范这一难题,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在《中国科学报》撰文时指出,“高校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应综合考虑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统学术诚信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惩罚机制。相关机制既要严厉、有效,又需体现AI技术带来的特殊性。”
在他看来,以下因素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第一,明确AI使用的合法与非法边界。应明确学生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AI工具。应指定允许和禁止的AI工具。一些高校可能允许学生使用特定的AI工具(如翻译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但禁止使用生成文本或创作型AI(如ChatGPT)用于生成学术内容。
第二,加强学术诚信教育。一方面,应普及AI的使用伦理和责任,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演示合法的AI工具使用方式,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在科研中合法利用AI技术,避免违规。
第三,建立AI生成内容的识别系统。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AI生成内容检测工具,另一方面,要完善核查流程,规范发现AI生成内容的处理流程,包括内容核实、学生反馈、复查等,确保处理过程公开、透明。
科技持续为人类福祉作出贡献的趋势未变。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面对这一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师生一方面需保持警觉,防范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学术诚信问题,另一方面亦需积极把握时机,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有效融入并辅助学术研究之中。唯有如此,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中,非但不被淹没,反而能够顺势而为。
来源:麦可思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