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错觉!多平台广告“偷时间”,网友:新型“鬼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7:50 5

摘要:某些平台在播放广告时,广告页面的倒计时与真实世界的时间流速不一致,广告的实际播放时间多于其标明的倒计时。

显示广告时长119秒

实际播放123秒

倒计时80秒

实际广告播出83秒

……

近日,有网友发现

某些长视频平台的

广告普遍存在“偷时间”现象

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01

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新型“鬼秤”

某些平台在播放广告时,广告页面的倒计时与真实世界的时间流速不一致,广告的实际播放时间多于其标明的倒计时。

红星资本局对优酷视频、芒果TV和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进行测试,发现:这些平台的广告实际播放时间均多于广告页面标明的时长

例如,在优酷视频播放的一段标明119秒的广告,实际录屏显示时长为123秒。把上述广告录屏放入视频编辑器再次确认,广告时长确实为123秒。也就是说,在这一段广告中,优酷视频TV“偷”了用户4秒钟时间。

按照同样的方法测试,芒果TV平台一段80秒的广告最终测试时长为83秒,爱奇艺120秒的广告最终测试时长为122-123秒。

针对此事,芒果TV回复称,“经核实,是因广告视频起播需要时间完成加载和缓冲,广告播放需要按顺序起播多个视频,累计多次起播耗时,从而导致广告完成播放所耗自然时长略大于标注时长。平台所计广告时长与广告素材时长对齐,时长严格透明。”

除了上述三大长视频平台外,记者还在调查中发现,还有部分互联网平台的广告也存在与标识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但这些广告“偷”的时间较短,只有1秒左右,常人难以分辨

02

网友评论:有相同的感受

很多网友表示许多平台

都存在广告倒计时虚标的现象

各方观点

↓↓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焦圣成>> 虚标倒计时或构成欺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该行为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侵害,同时该行为应认定为欺诈。

虚标广告“倒计时”,导致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无法准确了解广告的真实时长,从而无法做出合理的消费决策,这明显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

视频平台或广告主虚标广告“倒计时”,通过额外占用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破坏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因此也构成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如果视频平台或广告主故意通过虚标倒计时来误导消费者,使其做出错误的消费决策,那么这种行为就涉嫌欺诈。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欺诈行为导致消费者受损的,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或退款。

北京晚报>>这些视频平台的算盘,打得太响了

这些视频平台的算盘,打得太响了。一边是“秒”伤用户权益,“偷”用户的时间,另一边通过拉长广告时间获取经济利益。

被眼前利益蒙蔽而失守信誉底线,不是持久的生意经。如今,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相当白热化,用户看中的,不只是平台的会员价格是否划算、有什么好剧上新,更是服务细节是否到位、用户权益的体验是否丝滑

针对平台广告时间“动手脚”、信息标注不规范等情形,监管部门也应该出手整治,把“时间”还给用户

封面新闻>>偷走三五秒只会因小失大

不少视频节目的贴片广告报价都是“一秒万金”,由于其交易金额大、合同金额高,所以“执行情况”就备受重视。对于在播广告,广告主、广告商一般都会卡点监看、精准计时,为的就是平台能够足时足量刊播广告。而平台一方呢,为了不被抓住把柄、不发生违约,往往都会就广告播放留出一定的余量,比如说会稍微提前切掉正片、稍微给广告结束画面定格一会——于是乎,一来二去,也就多出了三五秒了,也就有了所谓的“时间鬼秤”。

视频平台播放广告,标注时长与实际时长是否一致,这看似是细枝末节,实则事关最基本的商业诚信。如今,此事曝光,被舆论炒作一番,某些平台被指堂而皇之地公然说谎。事已至此,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就发酵成为一个道德命题、商业伦理议题了,可谓因小失大。须知,消费者不可欺,关注那“被偷走的三五秒”,也是对一段商业关系中“应有尊重”的严正重申。

红辣椒评论>>广告“鬼秤”,偷走的不止是几秒时间

“鬼秤”行为对用户心理和品牌信任造成的伤害,远大于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几秒钟。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消费者或许并不计较这几秒的时间损失,可一旦察觉时间被暗中操纵,便会产生强烈的被愚弄感和背叛感。这种心理伤害将引发用户对平台的负面情绪与抵制行为,严重破坏品牌信任。当用户发现连最基本的倒计时都可以被操纵,又如何相信平台在其他方面的承诺?这种信任的崩塌是隐性的,却是致命的,终将导致用户流失与品牌价值贬损。

面对“鬼秤”广告

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在评论区中交流~

来源:幸福福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