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计划大家谈丨从乡野烟火到宫廷美学的文明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7:00 1

摘要:中国御膳,是世界独有的一种饮食方式的集合体。它兼具了中国广袤的地域属性,融合中国四方之味,中国多民族、多地域的饮食文化,发轫于民间,汇集于宫廷,最终又流散于民间。

中国御膳,是世界独有的一种饮食方式的集合体。它兼具了中国广袤的地域属性,融合中国四方之味,中国多民族、多地域的饮食文化,发轫于民间,汇集于宫廷,最终又流散于民间。

202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研究领域里,御膳一直是一个重要分支,它体现了宫廷生活的智慧与美学,也蕴含了史学、人类学、博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空间。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体系中,御膳是曾经的艺术高峰,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融合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文化属性。

在系列短视频《我在故宫做御膳》中,知名厨师将和史学专家一起考证、寻访和还原明清御膳,带领观众了解御膳的前世今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美学成型与现实意义。

△《我在故宫做御膳》海报

《我在故宫做御膳》已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近日,解读中国工作室采访该片导演许芝翔。

Q 区别于其他美食主题的影片,这部系列片的故事有什么独到之处?

答:关于如何制作这部影片,我们有一个大胆的创意,那就是脱离常规的思路,放弃在故宫这个空间里拍摄御膳的故事,将场景从宫殿转移到乡村,去各个御膳的起源地探寻它原本的样貌,并且更进一步,去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完成超越食欲的思考。

我们拍摄影片时,会尽量覆盖中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在画面里展现生动的民俗、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人民,在极致的环境下拍摄食物制作的动人瞬间。但是我们的旁白并不是重复画面已有信息,或者介绍食物的制作流程,而是完成另外一层叙事——讲述隐藏在食物背后的生活方式、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人类活动的痕迹。我们在追溯每一道御膳起源的时候,也是在追溯中国人的生活、信仰与哲学。 “源自乡野,汇聚宫廷,散于人间”是我们希望在这部影片里表达的主题。

△《我在故宫做御膳》拍摄剧照

Q 每集拍摄的选题是如何选择的?

答:我们选择的第一要素是能够在民间找到它的原型,这道御膳必须带着“烟火气”。第二个要素是这道御膳在制作手法,或者某些方面有特点。比如皇宫里新年吃饺子,为了保证皇帝能在除夕交子这个时间,准点吃上新出锅的饺子,随侍的人会在皇帝每踏过一扇宫门的时候点响一挂鞭炮,直到皇帝到了昭仁殿东小屋,准时奉上热乎的饺子。在这个有趣的例子里,“饺子”和“时间”之间就产生了微妙的隐喻。我们希望能够展示食物里蕴含的生活哲学,以及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御膳不仅仅是食物的组合,更是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Q 项目执行中最难的是什么?

答:最难的是在御膳的原产地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一种解决方式是依靠各地朋友帮忙推荐,另一个是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App搜索,这些平台上一些当地的热心博主,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在故宫做御膳》拍摄剧照

Q 您觉得现在再去回顾“故宫御膳”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答:我们会和知名厨师、史学专家一起考证、寻访和还原明清御膳。厨师们还原复刻御膳的过程,也是一部别样的“故宫史”。真正的饮食文化从来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观察的切入口。

Q 会不会担心专业知识的呈现,如宫廷相关的表述、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给受众带来理解门槛?

答:首先,我们的旁白,解说词都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相关的背景知识。而且,这些背景知识并不高深,大部分中国人一听就能明白,甚至一些相关专业的观众懂得只会比我们更多。

△《我在故宫做御膳》拍摄剧照

Q 您认为节目适合国际传播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在与外国导师沟通的过程中,您获得了哪些收获?

答:美食类节目本身就在国际传播中占有优势,常年在各个收视榜单中占据前列,因为食物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希望海外观众能够对中国文化有更直观和准确的了解。

与外国导师的沟通,让我更了解国际观众在观赏纪录片时,他们更偏好哪种风格,他们会对哪些我们未曾留意的内容感兴趣或者不理解。这让我们学会了该如何通过纪录片,更有效地与世界对话。

△《我在故宫做御膳》拍摄剧照

本文作者系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祝伊杰,《我在故宫做御膳》导演许芝翔亦有贡献。

来源:解读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