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春闰月忌上坟”?这事已经被民俗专家辟谣了,大家不要再去相信了!其实,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后来寒食节上坟扫墓的习俗被清明节吸收了,才有了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
导语:明日清明,老话“雨淋清明头,寡妇要发愁”,清明下雨有啥预兆?
“双春闰月忌上坟”?这事已经被民俗专家辟谣了,大家不要再去相信了!其实,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后来寒食节上坟扫墓的习俗被清明节吸收了,才有了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
其实,我们更应该关心这天的天气变化,因为能够影响到接下来的春耕春种。
从节气角度来讲,古人把整个周天按天干地支来划分,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乙”的位置时就进入“清明节气了”。
古人还把清明节气的这15天分为三候,每候为5天,用来更加准确的描述节气特点,以便于农人判断时节,安排农业生产,不误农时。
清明分三候:一候桐始华,白桐花绽放;二候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不见了踪影,鹌鹑之类的小鸟跃上枝头;三候虹始见,雨后天空清净透彻,可见到彩虹。
清明节到了,老话说“雨淋清明头,寡妇要发愁”,什么意思?清明下雨有啥预兆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这句农谚流传比较广,很多地区都适合。意思是说,人们希望清明那天是个晴天,这样一来就会预示后期谷雨时降雨的天气就会增多。
反之,如果清明天气有雨的话,则往往预示谷雨这一天或者前后几天,天气干旱晴朗,没有雨水,说明那今年的降水可能来迟,或者是较为稀少,是一个早年。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农业技术水平比较差,要靠老天赏饭吃,旱了涝了都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给农人带来损失。
因此,人们更希望清明这天是个晴天,不仅有利于一些地方的水稻插秧和作物新种,还预示着谷雨时节降水充足。
谷雨节气时,雨水的丰沛,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事情,有利于作物生长,往往预测当年是好收成的年景。
类似的农谚还有“清明不明,谷雨不淋”,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清明节这天阴天下雨的话,往往预示着接下来可能会出现旱情,不利于作物播种和生长。像农谚“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等,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时节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夏天可能阴雨连连的天气比较多,甚至引发洪涝灾害,没收割的麦子都倒伏在农田里,被水泡着。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思是,如果清明时节没有下雨或者降雨比较少的话,那么,就预示到了当年黄梅季(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时会干旱少雨。反之,如果清明时节下雨的话,则往往预示当年到了黄梅季时会雨量充沛,降水较多,甚至引发洪涝。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总结出,如果到了清明时还有下雪的天气的话,往往预示着接下来的春天里还可能出现下大雪的天气,说明来了寒潮或者倒春寒的天气,不利于作物生长和播种。
类似的农谚还有“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明白上面这几句农谚,我们再来看“雨淋清明头,寡妇要发愁”这句老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清明节气当天出现下雨的天气的的话,往往预示着谷雨时节干旱和夏季降雨多,容易引发洪涝。并且,如果这天下雪的话,还预示着接下来可能会有倒春寒的天气。
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作物生长和播种,不利于作物获得丰收。
因为,谷雨时节干旱会影响农作物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降低品质,还会增加病虫害发生风险。并且,清明时节倒春寒会冻伤农作物幼苗、影响花芽分化与授粉,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古代是农耕社会,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靠种地,一旦出现上面提到的这些情况,就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这样一来,正常人家都要为生计发愁,何况是家里失去顶梁柱的寡妇人家,就更愁了。因此,有了“雨淋清明头,寡妇要发愁”,这样夸张的说法。
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来看,未来几天我国降雨和降雪的地方也不少,主要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区。
从4月4日清明当天开始,一直到4月6日,也就是清明节的最后一天,我国江南中西部、华南、西南地区等一些地区有小到中雨,局地有大雨的天气过程。与此同时,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则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有大雪的天气过程。
另外,从4月日到了4月5日期间,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部、黄淮东部及东北地区南部等地将有4~6℃降温。并且,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吉林、辽宁等地有小雨或雪的天气过程。
到了4月7-8号,也就是我们清明假期之后,预计我国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及贵州东部等地有中雨,局地有大雨,部分地区还可能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大家要特别留意一下。
到了本月的9号到10号期间,我国江南南部、华南及贵州东部等地有中雨,局地有大雨的天气过程。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