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支那”这个词最初并不是日本先开始叫的,而是古印度,当时秦朝的影响力很大,秦的音译便成了梵语中的“支那”,这个词汇随着佛教东传被记录在了经卷里,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那时候它不但没有贬义,反而带着几分“中央大国”的赞许。
[熊猫]中国和日本的恩怨情仇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了!两国也给对方互相起了带有侮辱性质的“外号”。
我们只知道日本在二战时期侵略中国的时候,一直喊中国“支那”,但是中国早就给日本起了10个名字,这些名字每个听起来都让他们耻辱不已。
中国给日本起的10个名字都是什么?都有什么用意?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有时候就像人与人一样,一个称呼就能暴露出最真实的态度,中日关系是很复杂的,中间彼此间称谓的变化,也反映出了两国实力的消长。
其实“支那”这个词最初并不是日本先开始叫的,而是古印度,当时秦朝的影响力很大,秦的音译便成了梵语中的“支那”,这个词汇随着佛教东传被记录在了经卷里,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那时候它不但没有贬义,反而带着几分“中央大国”的赞许。
9世纪初日本的僧人将这个词带回了东瀛岛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支那”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就像我们今天说欧洲和非洲一样平常,没有任何冒犯的意味,江户时代后期,这个词在日本社会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这时候一切看起来都还很正常。
风向的转变发生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骤增,腰杆硬了,看中国的眼神也变了,甲午战争一声炮响不仅击沉了北洋水师,也彻底击碎了日本对清朝的最后一丝敬畏,“支那”这个词开始被日本人用一种轻蔑的语气说出。
更有意思的是,清末时像章太炎、宋教仁这些中国的革命先驱,为了和腐朽的满清划清界限,也曾主动使用“支那”来自称,但是这并没有阻挡这个词在日本的持续黑化。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有了自己的正式国号,但日本官方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刻意在公文中写“支那共和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称呼习惯了,而是日本根本就不承认中国。
中国也忍无可忍,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向日本发出正式照会,态度强硬地要求日方在官方文件中停止使用“支那”一词,否则将拒绝接收任何使用该词的公文,日本政府虽然嘴上勉强答应,但在民间和媒体中“支那”的滥用却变本加厉。
真正让“支那”带有侮辱意味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方公然成立“支那派遣军”,将侵华战争称为“支那事变”,“支那”瞬间成了侵略的代名词。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而是征服者对被侵略者的蔑视,是一种刻骨的种族歧视,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这个词代表的事整个民族最痛苦、最屈辱的记忆。
二战结束后,日本也蹦跶不了了,1946年盟军最高司令部下达指令,明确认定“支那”是贬义词,要求日本政府在所有官方文件和公开场合中禁止使用,日本内阁也立马通令全国执行,这个词语才终于从日本的官方语汇中消失。
但是改变的不只是因为禁令,更是因为中国国力的崛起,尤其是在朝鲜战场上打出的国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新生国家,加上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外交努力,日本主流社会才彻底转向使用“中国”这一尊称。
但是在今天的日本,像石原慎太郎这样的一些右翼分子仍会时不时地冒出这个词。
面对日本的蔑视,中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称呼这个邻国的呢?中国给日本起的名字也同样丰富,多达十几个称呼,每一个都代表中国对日本特定时代的情感和态度。
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自视为天下的中心,对于东边的岛国,最初的称呼是“东夷”,“夷”字本身丢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到了汉代又出现了“倭国”的称呼,“倭”字在当时有矮小、顺从的意思,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外貌的直观印象,身材相对矮小、皮肤黝黑,汉光武帝刘秀赐予的“汉倭奴国王”金印,更是将这种宗主与藩属的关系钉在了历史上。
尽管后来日本统一,自称“大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王朝依然沿用“倭国”的叫法,这让日本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唐朝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期,文化交流空前繁盛,所以那时的中国人用“东瀛和瀛洲”来称呼日本,据说日本国王还曾请求唐太宗赐个好听的名字,唐朝虽采纳了“东瀛”之类的美称,但背后也暗含着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日本的文化和名字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和平总是短暂的,发生冲突的时候称呼也变得尖锐,明朝中叶,大批日本武士、浪人组成海盗团伙,在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深受其害的中国军民愤怒地称他们为“倭寇”,“寇”字直接将日本定性为强盗和贼匪。
“倭寇、日本浪人”这些称呼成了日本历史上难以洗刷的污点,以至于在他们自己的历史教科书中,这段时期往往被轻描淡写地回避。
到20世纪的时候,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在这时候是最恨日本的,所以就有了最具杀伤力、也最解恨的称呼,“日本鬼子、小日本”,“鬼”在中国文化里是对穷凶极恶之徒的终极诅咒,它精准地描绘了侵华日军灭绝人性的残暴行径。
而“小日本”这个称呼则更为精妙,它既点出了日本的国土和国民个体上的“小”,又讽刺了日本蛇吞象的巨大野心。
这些称呼在抗战期间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在用这个称呼叫日本,日本的右翼分子一听到“小鬼子”之类的称呼,还会暴跳如雷,这也证明了这些词戳中了他们最敏感、最不愿面对的痛处。
从“东夷”、“倭国”,再到“小鬼子”,从“支那”的滥用到被禁用,中日两国在称谓上的百年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国力、尊严和历史话语权的漫长较量,每一个称呼的诞生、演变与消亡,都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也承载着一代人的复杂情感。
现在尽管官方层面早已回归正常,但中国人没有忘记那段历史,更何况现在日本在钓鱼岛和台湾问题上的举动,也在表示他们对中国的野心从来没有变过,日本要想真正的抹去这些侮辱的称呼,就要拿出实际行动来!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