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2025年4月首个交易日,医药主题ETF包揽全市场涨幅榜前70名,港股创新药ETF单日暴涨超7%,全市场单日涨幅超3%的基金中,医药主题占比近六成。
医药板块正悄然上演一场 "大象转身" 的逆袭大戏。
就在2025年4月首个交易日,医药主题ETF包揽全市场涨幅榜前70名,港股创新药ETF单日暴涨超7%,全市场单日涨幅超3%的基金中,医药主题占比近六成。
今年以来,恒生医药板块涨幅30%,已经超过恒生科技21%的涨幅了。
沉寂了4年之久的医药板块开始反攻,不仅打破了 "科技涨则医药跌" 的市场规律,更以日均130亿港元的南向资金流入、国家队与养老金的逆势布局,宣告着中国医药产业正站在历史性的转折点上。
中国创新药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崛起势头,创新药是整体大科技趋势中医药板块的核心!
过去几轮牛市中医药股的表现如何?
第一轮:2006.01-2008.01,医药当时仍处于基本面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的子行业,牛市中上涨公司也多是主题概念股为主,一次性收益也被给与较高估值溢价。
第二轮:2008.11-2010.12,医药当时处于新农合、新医改政策落地、外资医疗龙头加速中国布局的背景中。
第三轮:2014.05-2015.06,行业当时处于行业平稳增长,控费趋势延续,2014年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在2014年估值调整充分的基础上,上市新股、精准医疗、行业新模式、并购整合概念等公司表现靓丽。
第四轮:2019.01-2021.07,创新药研发投融资景气提升、新冠检测试剂、药物等带来行业景气上行。
最新重要事件催化:
1)里程碑事件:联邦制药与恒瑞医药的海外授权交易。
3月24日,联邦制药将其GLP-1/GIP/GCG三重激动剂UBT251的大中华区外权益授权给诺和诺德,获得了高额的预付款及潜在的里程碑款和销售分成。
3月25日,恒瑞医药也将Lp(a)口服抑制剂HRS-5346的海外权益授权给默沙东,同样获得了丰厚的财务回报。这些交易不仅体现了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研发实力,也彰显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
2)地方事件催化:
3月25日,上海市国资委正式组建总规模超500亿元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政策核心为瞄准五大领域,推动产业整合。根据规划,该基金矩阵将聚焦以下领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与航天航空、国资国企改革、文旅消费。
3月25日,广州试点创新药械"医保+商保"同步结算,上海同步推动创新药进国家医保,全国加速构建多元化支付体系。
3)近期市场上一份名为《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文件广泛流传。核心有三个:
第一点,优化品种纳入标准:新药不集采,竞争不充分、规模小的品种不纳入;高风险品种审慎纳入。
第二点,优化报量、竞价规则:医疗机构充分尊重临床选择;抗生素、易滥用药品等特殊品种适当降低约定采购量;价差熔断规则优化,在最低价1.8倍熔断基础上引入次低价1.8倍熔断。
第三点,优化分量规则:基层医疗机构分量自由度提升,报量低到高前50%的医疗机构,选择剩余量可在中选产品中自由选择。
简单来说,
创新药和细分药品不集采+医疗机构的选择自由度提升。
从政策上来看,
国家把创新药列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直接点名要强化这一领域。
2025年集采规则优化,从唯低价转向质量优先。比如第11批集采可能引入质量评分,头部药企更容易中标。
上海成立500亿国资基金专门投资生物医药,广州、上海等地试点“医保+商保”同步报销,以后用新药个人负担会更少。
商保快速发展,全国惠民保参保人数超2亿,创新药支付压力缓解。
近期的市场预期的优化医药集采的研讨会,可能推进药品集采优化细则,一旦医药集采得到缓解,创新药将重新释放医药牛市的天性!
从技术突破来看,
中国药企在GLP-1(糖尿病 / 减肥药)、Lp(a)(心血管药)等国际热门靶点上实现突破。比如联邦制药的UBT251,一期临床显示打一针能瘦3公斤,效果堪比诺和诺德的明星药司美格鲁肽。
从资本布局来看,
上海国资基金重点投的5大领域里,生物医药排第二(仅次于集成电路)。
从估值来看处于历史低位,
行业市盈率处于历史底部27%分位,比2021年高峰时便宜一半,公募基金持仓仅 2.77%,低于历史平均 7.58%,未来加仓空间大。
目前非医药基金持仓比例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24Q4部分创新药、CXO公司持股基金增加明显,后续医药行业高景气、创新转型及政策倾斜相关细分方向公募基金持仓比例有望上升。
创新药DeepSeek时刻的底层逻辑:
1)技术积累的量变到质变
研发投入: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28%,恒瑞医药2024年研发投入超 60亿元。
人才储备:归国科学家占比从2015年的12%升至2024年的37%。
成果转化:2024年中国首发获批新药占全球近40%,first-in-class品种占比24%。
2)政策环境的系统性优化
支付端:"双通道" 政策覆盖31个省份,创新药进院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
融资端: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2024年创新药IPO募资超500亿元;
监管端:突破性疗法、附条件批准等加速通道常态化。
3)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
地缘政治推动医药供应链本土化,2024年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数量增长42%
新兴市场需求爆发,中国创新药在东南亚、中东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
创新药产业链基本可以分三部分:
1)创新化学制药,包括小分子创新药、小核酸药物、ADC药物、GLP-1减重赛道等多个热点,规模空间最大。
行业龙头包括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科伦药业、海思科、艾力斯、泽璟制药、康弘药业等。
2)创新生物制品,包括重组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疫苗、CAR-T细胞疗法、寡核苷酸药物等热点,发展速度也很快。
代表龙头包括,康泰,君实,三生,赛升等。
3)CXO医疗服务,属于创新药产业链的上游,号称创新药的卖水人。
行业龙头包括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昭衍新药等。
医药产业链图谱:
出海主线:着眼长远,不惧短期波动。
长期看医药行业有望走出全球性大公司,但投资人也需对出海带来的挑战有充分预期。创新药领域包括有重磅品种license-out潜力的公司,器械领域包括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智造等;疫苗领域包括康泰生物、康希诺及欧林生物等。
边际变化主线:政策及供求关系改善的机会。
1)政策改善:包括医药流通及医疗设备更新主线,流通领域相关公司包括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及九州通等;设备更新主线包括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开立医疗等。
2)供求关系改善:CXO行业,前期调整较为充分,全球投融资恢复有望推动全球客户需求逐步回暖,看好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泰格医药、九洲药业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CXO龙头;生命科学及生物制药上游包括百普塞斯等。
代表性企业分析:
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创新药企业的佼佼者,其创新药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且海外BD进展不断。公司多个创新药及适应症有望获批上市,将成为创新药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公司还通过对外授权业务进一步增厚业绩,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恩华药业:2024年收入增速13.01%,利润增速10.28%,业绩潜在影响因素包括药店业务的阶段性影响,集采产品的阶段性防御等。预计25Q1收入端维持增长趋势,利润端关注药店业务和集采防御性策略的调整,新产品关注TRV130医保放量等。
海思科:公司仿制药业务基本维持持平状态,主要增长来自于创新药环泊酚、HSK16149等放量,后续HSK21542等陆续加入产品矩阵后有望带动业绩进一步爬坡。创新药THRβ、DPP1等持续推进研发。2024Q1-Q4环泊酚预计持续爬坡,环泊酚2025年全年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后续重点关注环泊酚出海,镇痛/糖尿病药品上市后放量,以及创新药包括DPP1等的潜在数据读出。
信立泰:2024年收入增速19.22%,利润增速3.71%,主要是由于部分产品的减值影响。随着信立坦和恩那罗的逐步放量,以及0108、S086等产品的陆续上市,公司有望持续保持收入增长,在头孢呋辛集采续约逐步出清之后,有望实现高双位数增长。2025年可以关注特立帕肽获批,JK07海外临床推进,0108和S086的获批上市等。
科伦药业:大输液短期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预计收入利润短期会有承压,25年随着产能释放,公司预计主要拓展标外市场。非输液制剂板块未来没有大品种集采的风险,未来预计有望依靠新品种放量保持增长。
艾力斯:2024年收35.6亿(+76.29%),归母净利润14.2亿(+121.08%)。三代TKI伏美替尼放量明显,主要因为产品本身疗效和安全性俱佳,同时竞争对手受到监管影响,因此后续存在持续爬坡的潜力。此外,公司获得基石药业RET抑制剂的中国大陆推广权,以及引进了加科思的KRASG12c,有望进一步推动业绩上涨,2025Q1收入端有望超过30%。
贝达药业:贝福替尼一线成功纳入医保,年费超过7w,因为贝福替尼和恩沙替尼逐渐形成规模化效应,利润有望进一步释放,2025年利润增速有望超过30%。后续可以关注恩沙替尼出海BD,EGFR/cMET双抗研发推进,人血清白蛋白获批等。
注:本文根据券商研报延伸并梳理,仅供研究学习。
参考资料:国泰君安-集采规则优化,利好制药产业链;中信建投-医药:行业2025年一季度前瞻。
来源:金融梦想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