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YARA EYDE”轮在招商工业青岛船厂(原青岛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举行钢板切割仪式,意味着由中国船厂承建的全球首艘以可再生氨为燃料的集装箱船正式开工。
近日,“YARA EYDE”轮在招商工业青岛船厂(原青岛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举行钢板切割仪式,意味着由中国船厂承建的全球首艘以可再生氨为燃料的集装箱船正式开工。
“YARA EYDE”轮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设计的1400TEU无舱盖集装箱船,为自比利时船东CMB.TECH订造,是全球首艘氨燃料集装箱船,对引领航运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船属于欧洲内支线船型,主要服务于挪威-德国航线,总长150米、型宽27米,可装载约1400个标准集装箱,配备氨燃料发动机、氨燃料储罐、供给系统和加注系统,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满足第三阶段要求,低于基线约45%,碳强度指标(CII)评级为“A”。船舶还配备250千瓦时的电池组以便实现岸电连接,实现靠泊期间的降耗增效。为给客户提供更加可靠高效的运输方案,该船采用多项创新设计,载货能力更强,可装载20英尺、26英尺、30英尺、40英尺和45英尺等多种规格集装箱。
图源/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YARA EYDE”轮预计于2026年交付,交付后由CMB.TECH 旗下集装箱部门 Delphis所有,运营方为北海集装箱航运公司(NCL) 与雅苒清洁氨公司 (Yara Clean Ammonia) 成立的合资公司 NCL Oslofjord AS。
雅苒清洁氨公司首席执行官Hans Olav Raen表示:“这不仅是一艘船的开工,更是海运业脱碳新篇章的开启,希望以此激励整个行业探索更多的减排解决方案。”NCL首席执行官Bente Hetland则指出:“‘YARA EYDE’轮是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将尖端技术投入商业运营的完美案例,不仅能推动创新落地,还能为货主和客户带来切实利益。”
同为替代燃料支线集装箱船,由马士基·麦克-凯尼·穆勒零碳航运中心牵头,联合马士基、埃维能(Everllence,原MAN Energy Solutions)、得他马林(Deltamarin)和Eltronic FuelTech等国际领先企业开发的全球首艘氨燃料3500TEU集装箱船设计已获船级社颁发的原则性认可(AIP)证书。这艘船总长211.9米、型宽35.2米,设计吃水11.4米,单船载箱量为3374TEU(其中冷藏箱位为400TEU),氨燃料储罐容积4300立方米,搭载由埃维能设计的60厘米缸径氨燃料双燃料发动机和三台1935千瓦的辅助发电机组。
图源/得他马林
据悉,这型设计还考虑到现实氨燃料加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因此采用桥楼及生活区独立通风系统、过滤装置与压力调节设施的船体布置,加注方式则采用中舱布置,便于对接20000立方米氨燃料加注船,并配置智能报警、氨气探测及高液位传感系统。
其实,当前已有多型氨燃料集装箱船设计出现。
地中海航运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和MAN Energy Solutions联手设计的氨双燃料8200TEU集装箱船采用低波浪增阻S-BOW直艏线型,配合扭曲悬挂舵、节能导管和风流导体等节能装置,兼顾不同营运状况的航速和油耗,综合考虑各类尺寸和种类集装箱装载组合。
图源/地中海航运
20000TEU集装箱船“GREEN SEALION 20000”采用低波浪增阻S-BOW直艏线型,配备氨燃料储罐,采取创新设计方式尽力降低可能的氨气泄漏对船员的影响,同时确保氨燃料加注、储存和供给系统安全可靠。16000TEU集装箱船为“大力神”(HERCULES)系列船,设置一个独立的容量为16000立方米的B型氨燃料储罐,续航能力可支持亚洲-欧洲航线和其他世界主流航线单程航行。已获AIP证书的氨燃料15000TEU集装箱船由塞斯潘(Seaspan)与马士基·麦克-凯尼·穆勒零碳航运中心及芬兰船舶设计与工程公司Foreship合作开发,可使用超低硫燃料油(VLSFO)和氨作为燃料,配有11600立方米的非加压B型氨储罐。
图源/塞斯潘
HD现代重工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氨双燃料15300TEU集装箱船的氨储罐被放置于机舱前部,远离甲板室,在确保安全的燃料供应操作的同时有助于提高船员居住舒适度,已获船级社颁发的AIP证书。船级社对用低温钢建造的氨燃料罐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并对该船抗晃荡载荷的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估,审查燃气供应系统,以确保其符合与氨作为船用燃料相关的适用安全和操作效率标准,并为进一步的船舶设计开发提供技术建议。
来源:中国船检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