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教师节。节日前夕,在高良民族中学的音乐教室内,来自悠星网络的音乐设计师何方指尖轻扬,悠扬的旋律便在空气中流淌开来。他与李宏雁老师并肩而立,正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互动课。前奏刚起,一直安静坐在角落的男孩眼睛倏地亮了,他兴奋地高举双手,清亮的声音划
今天是教师节。节日前夕,在高良民族中学的音乐教室内,来自悠星网络的音乐设计师何方指尖轻扬,悠扬的旋律便在空气中流淌开来。他与李宏雁老师并肩而立,正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互动课。前奏刚起,一直安静坐在角落的男孩眼睛倏地亮了,他兴奋地高举双手,清亮的声音划破教室:“老师,是《蓝莲花》!” 掌声与欢笑声瞬间像泉水般涌满整个空间,将每个角落都浸润得温热。“这里许多孩子一年也难见父母一面,” 李宏雁望着孩子们的笑脸轻声感叹,“或许我们的陪伴,能让他们暂时忘记思念的重量。”
云南省师宗县素有 “帝师故里,楹联之乡” 的美誉,而南部的高良乡则藏在滇东连绵的群山中。大山馈赠了这里层叠的绿意与清澈的溪流,却也悄悄筑起屏障,放缓了教育资源流动的脚步。但总有一群人选择扎根于此,在三尺讲台前站成永恒的守望。他们心中始终揣着一个朴素的信念:“山里的光,总得有人举着。”
总要有人回来,带领更多人眺望远方
“山的另一面是什么?” 这个问题,曾萦绕在项金红年少时仰望峰峦的心头。如今,他已从追寻答案的少年,转身成为为家乡高良民族中学的孩子们描绘答案的人。
“有一种又回到曾经要眺望远方的地方,只不过现在我带领更多人眺望远方。“项金红说,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是家乡对他的召唤,总需要有人回来。00后的他活力四射,课上是认真的严师,课下则是能和学生勾肩搭背的 “大哥哥”。他总想把山外的世界搬进校园里 —— 视频网站上生动的科普动画、名校名师的公开课、甚至是一部励志电影。
但现实总有些骨感。“手机屏幕太小,后排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放段视频,网络卡得让人着急。”有限的电子设备成了他连接山外世界的 “拦路虎”。如今,悠星网络捐赠的电子白板立在了教室前方,项金红点开一段云南大学的校园纪录片,屏幕上的图书馆、实验室清晰得仿佛伸手就能摸到。孩子们的眼神亮得像星星,后排的男孩小声嘀咕:“原来大学长这样啊。” 他喜欢这样的时刻,“我想让他们真切地看见,读书能通向多么辽阔的地方。”
戈勒完小的马金昆,十几年前从大山中走出来,又毅然回到大山里。他是校长,是美术老师,更是86名留守儿童的 “校园爸爸”。“有些孩子,爹妈过年回来都认不出模样,我们或许就是他们身边最亲的人。” 马金昆的声音带着常年用嗓的沙哑,却藏着化不开的温柔。孩子们想家了,他就掏出手机拨通远方的号码,把听筒凑到孩子耳边,自己在一旁安静地等;孩子们闹了别扭,他便拉他们在操场边坐下,娓娓道来自己童年的故事,直至小手重新相牵,欢笑着跑开。
马金昆曾在2018年赴上海参加培训。培训间隙,他用手机记录下东方明珠的璀璨与外滩的繁华。归来后,他将这些照片精心拼凑成一个PPT,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遥望山外的窗。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多听些新鲜事,他成了 “故事大王”, 一堂课下来,喉咙常常干涩如灼。长期用嗓过度,声带结节成了他和同事们无奈的“勋章”。“学校里的老师们一开讲,我在操场那头就能辨出是谁——嗓音沙哑得各具特色。” 马金昆笑着打趣,眼角的纹路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这次收到的“YOYO能量包”中,那支轻巧的无线扩音器成了他的“新声带”,有了更好用的电脑助力,那些来自远方的影像也被更妥帖地珍藏。他时常点开文件夹,与孩子们分享:“看,这就是奔流的黄浦江,船儿驶过,像在水面轻盈飞翔……” 一个孩子听完,小声而坚定地说:“老师,我爸妈就在上海打工。将来,我要考到上海的大学去,就能天天见到他们了。”
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也有了更好的结局。某天晚上,马金昆用新设备给孩子们放袁隆平的纪录片,故事快结束时,一个总低着头的男孩突然站起来:“老师,故事里的爷爷和我爷爷一样辛苦。” 那一刻,马金昆的心弦被轻轻拨动,“原来多讲一个故事,真的让他们感受到更多。”
悉心培育的种子,已成长为并肩的同仁
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这些扎根大山的老师们收获的回响,并非喧嚣的掌声,而是那些悄然点亮心房的细微瞬间: 抽屉里悄悄塞满的润喉糖与稚拙可爱的手工贺卡;办公桌上永远带着山野气息的新鲜野果;或是门边不知何时静静躺下的一束沾着晨露的野花……
“有个孩子,总爱攥着我的衣角说‘老师,你别走’,” 彭雪娇老师轻声诉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排球,“其实他们不知道,正是他们,牢牢地系住了我的心。” 去年寒冬,一场重感冒令她失声,课堂上只能依靠沉默的板书。下课铃声响起,一个女孩默默递来一杯温水,杯壁上,一个笨拙却温暖的笑脸图案清晰可见。
初至高良民族中学任教时,彭雪娇也曾因群山的阻隔感到孤独,直到她发现了孩子们和她一样对排球怀揣着纯粹的热爱。没有现成的场地,校长便领着她和孩子们亲手设计出一个排球场。汗水挥洒间,孩子们围着她叽叽喳喳:“老师,我昨天帮奶奶干农活啦!”“老师,你听听我新学的歌!” 渐渐地,她的办公桌成了孩子们心照不宣的“秘密花园”——今天是一束带着山间清露的野菊,明日是几颗尚带青涩却滋味酸甜的百香果,皆是孩子们上学路上,为心爱的老师特意采摘的心意。
戈勒完小的总务老师代冬梅,无形中早已成为了女孩子们依赖的“妈妈”。 山里的女孩们头发长了,奶奶们梳不出的花样,她便细细学着编织,麻花辫、马尾辫……每天清晨,教室门口常排起小小的队伍。“老师,你梳的辫子比奶奶的好看多啦!” 当孩子们晃动着小脑袋,发梢的蝴蝶结欢快地跳跃着跑开时,那份纯粹的快乐能点亮代冬梅的一整天。每年的教师节,她的办公桌总会被“惊喜”悄然装点:三年级的孩子用草稿纸笨拙却认真地折成小花;四年级的孩子悄悄将家里的芒果、橘子,珍重地放在桌角。“那些果子也许还小,也许微青,但那份心意,甜得直沁心底。”
项金红的 “能量补给”,来自学生的心语。去年中考成绩揭晓那天,班里一位女生发来信息:“老师,我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他凝视屏幕良久,蓦然想起当初带孩子们观看大学纪录片时,女孩曾在他耳边悄悄许下的心愿:“我也想考到山外面去。”“那句话仿佛瞬间注入了无穷的力量,让我所有的奔波与辛劳,都找到了最珍贵的意义。”
在高良民族中学,执教乡村教育已36载的许振非老师,依然步履轻快地穿行于晨读与晚课之间。他的坚守,深植于一个朴素却震撼的瞬间。一次家访,他在一名留守儿童家斑驳的墙壁上,意外地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孩子的奶奶轻声告诉他:“孩子说,长大了要像你一样教书。”“你看,” 许振非微笑着,目光投向窗外正在伏案备课的年轻教师,“这或许就是老话说的种子吧——用心种下一点什么,岁月自会让它生根发芽。” 如今,他当年悉心培育的“种子”,已成长为讲台上并肩的同仁,与他一道,将这份希望的火种,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跨越2000多公里,让老师的坚守更从容
这些扎根乡村的老师对于“清晰画面”与“温暖声音” 的需要,在高良乡的校园里不是个例。今年六月,悠星网络的调研团队来到师宗县高良乡,真切触摸到了乡村教育最真实的肌理:电子白板老化,屏幕时常陷入黑暗;戈勒完小8名教师,共用一台反应迟缓的笔记本电脑;扩音设备修了又坏,不少老师的办公桌上,静静躺着“退役”的旧扩音器;雨季山路泥泞,老师们背负书本穿行,背包内总要细心地裹上一层防水塑料袋……
“正是基于这份深切的感受和老师们实实在在的需求,我们决定发起老师能量补给计划,”悠星网络党支部书记秦斯尧在捐赠仪式上说,“作为来自上海的企业,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尽一份绵薄之力,为他们分担些许肩头的重负。我们更希望它能像一粒种子,吸引更多人关注到这里,让更多力量汇聚到乡村教育发展的事业中。”
今年教师节前夕,这份来自黄浦江畔的心意,跨越2000多公里山河,抵达了滇东的群山深处: 7台崭新的电子白板、10台高效的办公电脑、82份饱含关怀的“YOYO能量包”。“通过能量包的补给,老师们把更多知识传播给学生,这份心意就很值了,” 师宗县委常委、副县长沈思聪表示道,“沪滇协作今年刚好30周年,希望在更多社会爱心企业的支持下,能有更多的公益资源赋能当地教育发展。”
夜色渐浓,戈勒完小的教室里还亮着灯。马金昆用笔记本电脑给孩子们准备明天的课件,问及未来的心愿,这位质朴的校长眼中光华流转:“就想带孩子们去省城的博物馆走一走,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世界过往的印记与此刻的模样。”屏幕上,省城博物馆的图片格外清晰。他仿佛已经看到,有一天,孩子们站在博物馆里,眼睛闪闪发亮。
窗外,群山连绵,教室里的光,穿透山海。这束光,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 “燃灯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点燃的。它或许微弱,却足以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而来自悠星网络以及社会各界的每一份善意与支持,都是投向这深山的一缕星光。当点点星光汇聚,便化作一片不息的星河。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