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蝶变 一心向暖——资阳市社会福利中心织密“一老一小一困”民生保障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6:50 1

摘要:2023年4月4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资阳市社会福利事业在机构改革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原资阳市救助管理站、资阳市社会福利院、资阳市儿童福利院、资阳市老年大学4个单位整合组建为资阳市社会福利中心,集“医+养+教+护+助”于一体。

在资阳这片充满温度的土地上,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2400余名服务对象在这里找到温暖的港湾,300余名干部职工用专业与爱心编织着守护之网。

自2023年4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来,资阳市社会福利中心以“医+养+教+护+助”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在“一老一小一困”服务领域书写着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破茧成蝶 改革组建激发服务新动能

2023年4月4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资阳市社会福利事业在机构改革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原资阳市救助管理站、资阳市社会福利院、资阳市儿童福利院、资阳市老年大学4个单位整合组建为资阳市社会福利中心,集“医+养+教+护+助”于一体。

机构改革后的资阳市社会福利中心,主要职责是对全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实施救助;收养全市孤残儿童、弃婴、城市特困供养人员,代养社会老人、残疾人,为其提供养护、康复、医疗、教育、托管等服务;组织开展老年教育活动、老年群众团体竞技比赛,提供专业指导、场地支持等;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养老服务咨询评估、养老服务发展监测、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等。

此后的时间里,资阳市社会福利中心围绕如何守护“一老一小一困”的幸福底色,迈出了一步步的“焕新”步伐——

整合4个机构、重构8个科室,120余亩的土地上,一栋栋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既有收养孤残儿童的“希望之家”,也有托养失能老人的“温馨港湾”;既有老年大学的朗朗书声,也有救助站里的暖心故事。

改革两年来,中心累计争取财政资金7724.29万元,代养社会老人收入增长12%,老年大学学员突破3700人次,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792人次,收获了包括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在内的各项荣誉26项,赢得了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赞誉。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机制创新带来的蝶变。

在特困人员照护区,护理员们为每位老人建立“一人一策”档案,从适老化改造到个性化膳食,从健康监测到康乐活动,从物质生活保障到精神关怀,切实提升特困人员生活品质,让特殊困难群体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用“绣花功夫”织就兜底“保障网”。

特困人员温大爷患前列腺癌多年,中心每月会定期安排他去医院治疗,护工全程陪护;彭大爷患有心脏病,中心两次送他去医院安装起搏器,他感叹:“如果没有政府的好政策和中心工作人员的关心,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孤儿小丽,患先天性脊柱侧弯,手术花费近50万元,中心全力救治让她重获新生……

资阳市救助管理站以“资助团圆”救助品牌为引领,持续完善救助管理关爱服务体系,通过“救助+就业”“救助+医疗”“救助+心理疏导”等精细化服务,提升救助服务质量,成为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的温馨港湾。8岁男孩小明属非婚生子未上户,其父亲失踪,查找不到其母亲行踪,他因此长期在外流浪。是救助站的叔叔阿姨陪他学习锻炼,并积极协调公安、妇联等单位为其成功上户。“我终于有家了!终于有属于我的身份证了!”得知消息,小明喜不自胜。如今,他重启美好人生,已是一名每天佩戴红领巾上学的少先队员。

“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承诺,在每一个日夜坚守的照护中、每一处细微的用心守护里化作温暖现实。

生命绽放 细节里的温情与力量

晨光熹微中,资阳市社会福利中心所属的社会福利院大院内,特困残疾人张大哥坐在轮椅上,用三根颤抖的手指艰难地捏着绣针,在绣布上勾勒党徽轮廓。

8年前,他因四肢僵硬被家人送来时,吃饭穿衣都需人协助。“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护理区域负责人看到这种情形后坚定地说。护理日志上密密麻麻的康复训练记录,那是护理团队用大爱为他撑起的一片天。

在护理团队的帮助下,他的手指萎缩程度渐渐缓解。在工作人员的不断鼓励下,张大哥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寄托——十字绣。他用仅能轻微活动的三根手指夹住绣针,以针为笔,绣出生命之光。他耗时两年半完成的《欣欣向荣》等十字绣作品,已成为福利院的“镇院之宝”。“每一针都是向党说的心里话。”这位特殊的“绣男”,用指尖绽放的血色红梅,诠释着生命的韧性。福利院负责人杨天林动情地表示:“他绣的不是图案,是困厄中依然挺拔的灵魂,是向百年大党的深情告白。这份坚韧感染着整个院区,让更多人相信生命永远存在绽放的可能。”

在资阳市儿童福利院,17岁的萍萍摩挲着全国残运会铜牌,眼中泛起泪光。这个曾被遗弃的残障女孩,在护理员“暖萍计划”的精心呵护下,从躲在角落的“小蜗牛”成长为赛场上的“冰壶小将”。她的轮椅不是枷锁,而是驶向梦想的船。如今,她用残奥会奖牌书写了一段不屈不挠的奋进故事。

与此同时,儿童养教全面提质。资阳市儿童福利院成功创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孩子升学考试首创佳绩,3名孩子考入重点高中、5名少年迈入大学。免费送近100人次儿童分赴北京大学、国家科技馆等参加研学游学活动,得到北京紫檀博物馆创始人陈丽华的亲切接待。积极争取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省级道德模范李月莉教师团队常态化对儿童开展二胡、钢琴等免费教学活动,丰富儿童课余生活。

智慧养老 让夕阳红焕发新光彩

这是资阳市老年大学的日常一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以及智慧网络直播,让近5万人次老人学书法、摄影、绘画、唱歌、练太极。

做智慧建设的“先行者”。2014年,资阳市社会福利院入选民政部组织实施的7个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试点之一。2017年智能养老物联网示范工程投用,实现了办公、管理、服务三个现代化,建立了养老业务管理、自助点餐、大数据平台、安全应急救援、亲属视频五个系统,实施“智慧+个性”养老,管理和服务效率大幅提高。市老年大学构建集远程教育网、电视云课堂、直播大课堂于一体的远程老年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老年教育”,把课堂搬到村(社区)、福利机构,教学点达20余个,学习超2万人次,“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让更多老年人就近就地圆“老年大学梦”。

为更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更多的银发力量凝聚起来,资阳市老年大学在全省范围内创新成立“银龄先锋”临时党组织。老党员们带着书法班、合唱团的学员们走进社区,用“时间银行”兑换服务时长,让“老有所为”成为最美夕阳红。这一创新做法吸引了遂宁、内江等市(州)老年大学前来考察学习。学员们参加全省老年文化艺术节和“胡杨杯”老年文艺作品比赛,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3个。临时党组织探索党建教学双融合路径,开展思政学习1632次,发动老年志愿者开展“送关怀送文化”到基层、进机构活动16次,充分发挥老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改革者的脚步从不停歇。2025年,投资86.88万元的儿童福利院消防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安全隐患整治、活动区域改造工程即将启动,三甲医院深度合作将拓展医疗服务半径,“周末爸妈”亲子陪伴计划正在升温……正如一些服务对象感叹的那样:“这里没有血缘,却让亲情永恒。”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资阳市社会福利中心正以“国企+养老”改革为帆,以标准化建设为舵,在“一老一小一困”服务的蓝海破浪前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康乐南路203号,这里的故事仍在继续——每一张笑脸都是改革的勋章,每一声呼唤都是奋进的号角,在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温暖永远不会缺席。

全媒体记者 胡佳音

来源:资阳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