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初年,郭原是河东道平陆分县政权机构所在地,平陆县辖地窄长,东西三百里,分县是附属于平陆县政府之下的东部区域权力机构,分管三区(包括今平陆三门以东,夏县、垣曲沿黄河附近地区),最高长官叫县丞,当地百姓称之为县佐,村中尚存民国十年建造的“河东平陆分县”大门楼一
郭原村,地处三门镇东南,曾名张家原、马家原、董家原,后因郭姓居多而名郭家原,简称郭原。2019年6月录入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民国初年,郭原是河东道平陆分县政权机构所在地,平陆县辖地窄长,东西三百里,分县是附属于平陆县政府之下的东部区域权力机构,分管三区(包括今平陆三门以东,夏县、垣曲沿黄河附近地区),最高长官叫县丞,当地百姓称之为县佐,村中尚存民国十年建造的“河东平陆分县”大门楼一座。
郭原的清代民居很有特色。村里原有数十多座四合头老院,因年代久远,大多失修破败,目前仅存十来座老院保存比较完好。四合头院与四合院略有不同,它通常由四栋房屋围成一个矩形院落,房屋一般是砖石结构,坡屋顶。四合院门楼极为豪华,仅从门楼上方或两侧精致的木雕砖雕就可见一斑,文字有篆体“芝兰契合”、“松柏同盟”字样,图案有花鸟鱼虫等吉祥物,皆是传统文化符号,颇具晋派民居建筑风格。即使像牛石槽之类的用具也很讲究,石槽四面都雕刻有花朵祥云等图案,有一种古拙之美,尽显前人审美取向。
郭原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上个世纪20年代,平陆县接受并传播马列主义第一人的李文辉就是郭原人。1924 年,他考入北京世界语学院,之后,又考入黄埔武汉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保卫武汉革命政权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李文辉返回家乡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三四十年代,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潜入国民党军队内部,为我党传递了不少秘密情报,减少了革命损失。后因战争频繁,部队换防,李文辉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仍积极主动为党工作。1950 年李文辉回到了革命阵营。不久,党组织根据他的要求,安排他担任平陆中学语文教师。1953 年,在肃反斗争,李文辉被错误地定为“叛徒”、“国民党特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批判。1958年被捕判刑入狱,1972年病逝。八十年代,在中央和山西省委的关怀下,李文辉终于平反昭雪。
解放战争时期,平陆“五•二六”事件也发生在郭原村。1947年5月25日,平陆县三完小宣传队50余人,奉命到郭原村为土改庆祝大会演出。节目从当晚演到26日凌晨。随后,疲惫的师生们连妆都未卸就入睡了。突然,枪声大作,原来,这是当地的个别地主、富农,勾结逃亡土匪张天武、张崇德以及黄河南岸渑池县境内的国民党军发动的一次偷袭。当时,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师生仓促抵抗,设法突围,然而学生大多是十几岁的孩子,根本没有战斗经验,不能有效抵抗敌人,最后,有8名学生、1名区干队、1名民兵牺牲。后来,三完小的许多师生,抱着为死难同学复仇的决心,参加了革命。当年的刽子手张天武、张崇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处决。
来源:晋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