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的定边县植物园绿意涌动,花木扶疏,不仅展现着北方旱区造园的生态智慧,更标记出定边绿色发展的新地标。今年建成开放的这片2100亩生态空间,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热门去处。
金秋时节的定边县植物园绿意涌动,花木扶疏,不仅展现着北方旱区造园的生态智慧,更标记出定边绿色发展的新地标。今年建成开放的这片2100亩生态空间,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热门去处。
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背后,是定边县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治理的艰辛历程。从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流动沙丘,到南部白于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从规模化推进国土绿化,到智能化资源管护体系建设;从单纯的生态修复,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定边走出了一条科学防治、系统治理、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
绿染白于山区叶子/摄
系统治沙固沙增绿
站在白泥井镇金伊湾村的高处远望,去年还在随风移动的沙丘,如今已被一片规整的草方格牢牢锁定。沙海止步,绿意初显。方格之间,樟子松苗挺立如卫兵,新生的嫩绿在黄沙中顽强吐露生机。这片全县最后的流动沙地,迎来了生态焕新。这片沙丘的焕新,是定边县科学治沙、系统攻坚的生动见证。
“定边县流动沙地治理面积占榆林市的41%,是全市治沙的重中之重。”定边县林草工作站站长王立斌介绍,“去年启动流动沙地治理以来,全县1.96万亩流动沙地全部完成治理。预计在三到五年内,沙地流动现象将会消失。”
根据陕西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定边县沙化土地面积达307.21万亩,其中流动沙地近1.96万亩,主要分布在北部10个乡镇和4个国营林场。
面对流动沙丘活动性强、治理难度大的挑战,定边县通过搭设草方格沙障固定沙丘,在障格内栽植樟子松、紫穗槐、红柳等耐旱树种,并混播沙打旺、绵蓬等草种,构建起带、片、网相结合的荒漠防护体系。同时,实施全面围封禁牧,杜绝人为扰动,让植被自然恢复,全面巩固治沙成果。
如今,治理成效正逐步显现,在草方格的保护下,新栽植的苗木成活良好,混播草种也已萌芽吐绿,沙区植被盖度显著提高,流动沙地全部转化为固定或半固定状态。
今年,定边县在巩固流动沙地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半固定沙地的治理任务。望着眼前已经披上绿装的沙丘,王立斌信心满满:“半固定沙地年底前全部治理完成后,陕蒙边界的这片沙地将彻底告别‘流动’的历史。”
侧柏迎风而立叶子/摄
科学绿化提质增效
秋日的白于山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在张崾先镇铁角城村的一处坡地上,几十名工人正弯腰挥锹、栽植油松。新绿的树苗沿着黄土沟峁层层铺展,宛若为这片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织就一件崭新的绿衣。这里是定边县南部白于山封育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也是今年定边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的生动写照。
“针对白于山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的地貌特征,我们采取‘系统治理、适地适树、封育结合、乔灌搭配’的系统治理方式。”定边县林业局局长王峰介绍,“在陡坡险段实施封山育林,缓坡沟道则人工栽植油松、柠条等耐旱适生树种,辅以种草护坡,从而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目前,白于山区已实施营造林及种草8.65万亩,一道道绿色屏障正在连绵沟壑间加速形成。
白于山区是定边县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的关键区域之一。 2025年,全县计划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5万亩,目前已完成17.09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依托“三北”工程等项目,构建起多层次生态屏障。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了全民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氛围。
目前,以县城为中心打造的“一带两园三廊道”取得显著进展。54公里城郊防护林带持续延伸,马莲滩沙漠公园完成森林抚育5000亩,机场周边退化林修复2.5万亩,初步构建起环城生态廊道网络。在机制层面,定边建立网格化管理、全过程质量监管和三级管护体系,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以草定畜,将两千余名村民小组长纳入护林队伍,切实巩固绿化成果。
郁郁葱葱的城郊防护林叶子/摄
智慧管护长效守护
清晨6点,护林员薛红兵穿行在长城林场的林草间,仔细查看放牧痕迹、盗伐迹象、火灾隐患和病虫害情况,并不时用手机上传定位和记录。“防火期尤其要留心,一根烟头、一点火星都大意不得。”他说道。如今,像他这样的护林员定边已有2000余名,他们日夜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我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全县设立林长249名,每年安排近千万元专项经费,实现网格化管护全覆盖。”定边县林草资源保护站站长张宁介绍,“我们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建成智慧林业(草原)管理云平台,接入近2000个视频监控终端,实现林草资源智能化、可视化管护。”
以制度为基,以科技为翼,定边县构建起一套严密高效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近年来,全县设立标准化病虫害监测点50个,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连续五年未发生森林火灾。通过智慧林业平台,实现了林业资源业务协同、生态环境监测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升了管护效率。
针对毁林毁草问题,创新推出多项措施,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有力震慑。同时,稳步推进防火能力建设,实施防火通道工程100余公里,覆盖多个林场,总投资近1200万元,全面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此外,自2012年以来,定边县通过实施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呈现持续增长的显著成效。
马莲滩国家沙漠公园绽放秋日生态美
生态惠民绿利共享
今年7月,杨井镇短涧子村的红梅杏种植基地迎来丰收。这片于2023年建成的500亩基地,与不远处沈口子村今年新植的700亩红梅杏示范基地遥相呼应。昔日的黄土丘陵,如今已杏林遍野,展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图景。“白于山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非常适合红梅杏生长,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经济林成为群众的‘致富林’。”定边县林木种苗工作站站长王瑞军介绍。
近年来,定边县在推进国土绿化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地域特点,构建起以红梅杏为主,文冠果、沙棘、仁用杏等多树种配套的特色经济林体系。除了杨井镇的红梅杏示范基地外,去年还在冯地坑镇苗大渠村、杨井镇沈口子村分别新增269亩、224亩红梅杏种植。同时,通过不同造林绿化项目的实施,示范带动白于山区群众自发开展各类经济林建设,在张崾先镇、姬塬镇、新安边镇、红柳沟镇等地红梅杏、核桃、山地苹果等产业初具规模,形成多层次、多树种的生态经济林网络。这些树种不仅适应了当地山大沟深、土质疏松的自然条件,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生态功能,其产出的杏核、桃核及鲜果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林,我们不仅筑起了生态屏障,更培育了惠及长远的‘绿色银行’。”王峰说。
来源|榆林日报
来源:村头老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