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宁远县桐山街道刘子用村千亩示范田,紫云英织就的深紫色花海与新翻耕的沃土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态农业的绝美画卷。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给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通过种植紫云英,每亩鲜草产量突破2000公斤,绿肥翻压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个百分点,保水保肥
本网讯(通讯员 唐才宝)在宁远县桐山街道刘子用村千亩示范田,紫云英织就的深紫色花海与新翻耕的沃土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态农业的绝美画卷。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给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通过种植紫云英,每亩鲜草产量突破2000公斤,绿肥翻压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个百分点,保水保肥性能增强30%,化肥施用量减少15%-20%。这不仅让每亩耕作成本直降150元,更使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降低40%,成功构建起“沃土 - 降耗 - 减排”的绿色闭环,奏响乡村生态振兴的激昂乐章。
据了解,通过种植绿肥,稻田杂草发生率下降50%,土壤团粒结构明显改善。“通过‘紫云英+测深施肥’模式,每亩化肥用量减少12公斤,稻谷产量反增8%,优质稻米收购价较市场均价高出0.8元/公斤。”湾井镇种粮大户李芳富说道。2024年,其家庭农场因绿肥技术实现综合增收20万元,带动周边12户农户加入种植联盟。
宁远县通过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打造1个千亩和2个百亩核心示范片,形成覆盖11个乡镇的技术推广网络。通过激活经营主体,全县5万亩绿肥种植,其中无人机精量播种技术使播种效率提升8倍,“中稻留桩+绿肥延播”模式破解茬口衔接难题。全县绿肥种植通过“政府补种子、主体管田间、科技保产量”的协同机制,实现技术到位率95%以上。
如今,宁远县绿肥田块土壤有机质年增速达0.05%,化肥减量示范区水稻增产5%-8%,累计培育绿肥技术示范户300余家。这种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产值的实践,正推动传统农业向“用地养地结合、生产生态共赢”的现代模式转型。随着绿肥种植向数字化、标准化迈进,宁远的田野上正书写着绿色农业的新篇章。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