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姑娘不是突然上头,她在土耳其被翻译坑过,在WNBA被经纪人放鸽子过,吃过哑巴亏的人,才最懂“中国孩子出去打球到底卡在哪”。
“几百亿欧元的盘子,一个姑娘说买就买?
”
昨晚刷到这条直播切片,弹幕直接炸成烟花。
有人刷“李月汝疯了”,也有人刷“女篮终于有人敢干票大的”。
其实,这姑娘不是突然上头,她在土耳其被翻译坑过,在WNBA被经纪人放鸽子过,吃过哑巴亏的人,才最懂“中国孩子出去打球到底卡在哪”。
先说钱。
欧洲女篮俱乐部估值听着吓人,但那是整个市场。
真要买一支中下游队,实际成交价大概也就一两个亿人民币,和国内买支NBL球队差不多。
李月汝背后站着浙江某财团,对方看中的是“中国球员通道”四个字——以后每送出去一个苗子,就是一笔青训转会分成,比单纯赞助女篮联赛划算多了。
再说人。
她直播里提过一句:“我找的CEO是原来贝西克塔斯的市场总监,那哥们能把看台空座卖出演唱会价。
”翻译、住宿、银行开户这些碎事,全打包给当地华人机构,按人头收年费,比球员自己瞎撞便宜一半。
说白了,就是把“留学生中介”那套搬到体育圈。
最狠的是赛制设计。
她打算把球队注册成“双主场”,一半比赛放在欧洲,一半放在国内二三线城市,打完直接青训营选拔。
现场看球+现场试训,家长不用漂洋过海,孩子不用断档,赞助商也能落地,一举三得。
有人担心“万一赔了怎么办”。
其实体育投资最怕的不是亏钱,是没人接盘。
李月汝给自己留了后手:球队股权拆成三份,一份给国内青训机构,一份给欧洲当地基金,自己只拿33%。
真运营不下去,把欧洲基金那份卖给想打欧冠的土豪队,国内青训那份还能置换CBA俱乐部股份,怎么都亏不到底。
想起去年在西班牙,她请全队吃海底捞,隔壁桌的韩国球员羡慕得直瞪眼——“我们协会连泡面都舍不得买。
”那一刻大概就埋下了种子:中国球员不能再靠协会发泡面,得有自己的码头。
至于成败?
五年后再回头看,成了就是“女篮版黄埔军校”,败了也是“中国球员第一次敢在海外插旗”。
反正她已经把最难的那步迈出去了。
来源:星耀五洲杯国际足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