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3位中老年人里,只有4位能识别健康谣言。”当这条街采视频冲上热搜,弹幕里飘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不就是我爸妈?”记者把“喝隔夜水会致癌”“喝红酒能软化血管”“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三条常见谣言做成问卷,摆在上海市中心小公园的长椅上。结果九成老人摇头摆手:“都
“53位中老年人里,只有4位能识别健康谣言。”当这条街采视频冲上热搜,弹幕里飘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不就是我爸妈?”
记者把“喝隔夜水会致癌”“喝红酒能软化血管”“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三条常见谣言做成问卷,摆在上海市中心小公园的长椅上。结果九成老人摇头摆手:“都是真的,电视里都讲过。”即便工作人员打开AI辟谣小程序,把权威论文、官方通报怼到他们眼前,几位大爷大妈仍梗着脖子:“你们年轻人懂啥,我吃了半辈子盐!”
一、为什么“嘴硬”成了银发族的集体画像?
健康焦虑+信息断崖退休之后,身体每一点小疼痛都被无限放大。同龄人的离世、病友群的“现身说法”,让老人对死亡充满恐惧。而智能手机里的算法,像精准投喂的“焦虑放大器”——越担心血栓,越推送“某通栓神器”;越搜索失眠,越蹦出“7天深睡秘方”。认知退化≠智力退化
《自然》子刊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对“可信度”线索的敏感度下降,但对“情绪强度”异常敏感。换句话说,标题越惊悚、故事越曲折,老人越易感“这是为我好”。他们并非不会思考,而是思考路径被情绪绑架。社会角色的“最后一次反击”
不少老人把“我懂的比你多”当成维持家庭话语权的最后堡垒。承认被骗,等于承认“我落伍了”。于是“嘴硬”成了防御,更是尊严。
二、AI打脸都无效,我们还能怎么做?
把“辟谣”变成“问诊”上海交大医学院试点“AI健康谣言疫苗”:老人只要语音输入一条惊悚标题,AI不直接说“这是假的”,而是先反问:“您最近是不是睡眠不好?担心血管堵?”先共情,再给出三条权威解读,最后推一位社区医生微信。两周后,同一批老人识谣率从18%提到57%。事实证明,老人不是不信科学,而是不信“居高临下的科学”。让“家族群”长出自我净化能力
微信已上线“长辈关怀模式”——当老人转发疑似谣言,系统会@全家最早设置“守护人”的子女,同步弹出“AI辟谣卡片”。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话术”:别第一时间怼“这是假的”,而是回一句“妈,我单位同事也想看这个,你发我原文我请教下医生再告诉你”。给长辈一个“二次验证”的台阶,他们更愿意“顺坡下驴”。把“银发KOL”请进直播间
北京朝阳区请来“70后网红奶奶”王姐,每晚八点在抖音直播“健康谣言拆解”。她开场永远是一句:“姐妹们,我昨天差点也信了!”用同龄人语言拆解套路:先讲骗子剧本,再拆实验数据,最后带着粉丝一起做“老年健身操”。三个月,直播间人均停留时长18分钟,是年轻人美妆直播的两倍。老人更信“另一个吃过盐的人”。
三、给每一个“嘴硬”爸妈的子女的三句话
第一句:把“你怎么又上当”改成“我担心你身体”——情绪对了,对话才开始。
第二句:把“官方辟谣”翻译成“邻里故事”——用大妈听得懂的语言,比 correctness 更重要的是 connection。
第三句:把“防骗教育”变成“亲子项目”——每周给爸妈布置一个“小作业”:一起拍一条“辟谣短视频”发家族群,让老人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传播者”,角色翻转,尊严保住,知识也留下了。
结语
上海街采里,那位被AI揭穿后仍坚持“喝红酒通血管”的阿姨,临走时问了一句:“这小程序能装我手机上吗?回家我老头也得信。”——看,她并非拒绝真相,只是需要一把“顺手的钥匙”。
技术正在进步,AI辟谣、算法提醒、社群共治,都在为银发群体织一张“慢滤网”。但比技术更关键的,是我们能否把“你怎么这么傻”的指责,换成“我们一起想办法”的拥抱。
下一次,当爸妈在群里转发“震惊”标题时,别急着丢个“谣言”表情就走。点开语音,先说:“妈,我也刷到这个了,咱俩一起研究下?”——也许只需这一句,就能让“嘴硬”的老人软下心,让“银发韭菜”长出自我修剪的芽。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