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不拖了,弹劾案将画上句号,李在明发出警告,中国也被波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5:32 1

摘要:尹锡悦拖不下去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弹劾案即将画上句号。与此同时,李在明再次发出警告。而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再次被波及。那么,尹锡悦案件为何一拖再拖?其后续又可能迎来怎样的结局?

尹锡悦拖不下去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弹劾案即将画上句号。与此同时,李在明再次发出警告。而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再次被波及。那么,尹锡悦案件为何一拖再拖?其后续又可能迎来怎样的结局?

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案自去年12月14日国会表决通过至今,已历时超100天,远超卢武铉的91天和朴槿惠的11天的弹劾审理纪录,成为韩国宪政史上耗时最长的总统弹劾案。不过,随着宪法法院宣布将于4月4日通过电视直播宣判结果,尹锡悦的政治命运终于要迎来终局。

事实上,尹锡悦弹劾案的审理时间远超预期,主要源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和法官间的意见分歧。案件核心争议点包括尹锡悦在戒严风波中的合法性、总统职权滥用的指控,以及证人证词与尹锡悦团队主张的矛盾,宪法法院需对“戒严是否威胁国家宪政秩序”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而8名法官的政治倾向不一,协调立场耗时费力。

此外,尹锡悦一方的诉讼策略加剧了审理延迟,其团队多次要求关键证人二次出庭、质疑程序合法性,甚至以“防御权受侵害”为由拖延审理。尽管外界认为“弹劾成立”概率较高,但法官为确保裁决书无懈可击,反复修改措辞,导致宣判日期迟迟未定。

如今在弹劾案宣判前夕,韩国社会对立情绪也异常高涨。民调显示,55%民众支持罢免尹锡悦,39%反对。首尔街头,支持与反对弹劾的团体频繁对峙,甚至爆发肢体冲突。宪法法院周边更是成为“火药桶”,首尔警方提前清空百米区域,部署1.4万名警力,并发布最高级别“甲级紧急令”,严防暴力事件。

在此背景下,代总统韩德洙多次强调“零容忍非法行为”,要求政界避免煽动性言论,呼吁民众理性接受结果。然而,紧张氛围难以掩盖:地铁站关闭、学校停课、无人机禁飞等临时措施,折射出政府对局势失控的担忧。

与此同时,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再次发出严厉警告,称尹锡悦若复职,将导致“第二次戒严”,甚至引发“国民流血抵抗”,他指责代总统韩德洙拖延任命宪法法官,破坏宪政秩序,并威胁推动“双弹劾”以施压。

而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则表态称,“尊重宪法法院裁决”,同时敦促李在明公开承诺接受结果,避免激化矛盾,朝野博弈延伸至司法领域:李在明一方面批评韩德洙,另一方面对宪法法院“保持克制”,试图平衡施压与信任。

目前看来,若6名以上法官支持弹劾,尹锡悦将立即罢免,韩国需在60天内举行大选,民调显示,李在明目前支持率领先,有望借此冲击总统职位。反之,若弹劾驳回,尹锡悦将复职,但朝野矛盾恐进一步激化,在野党或发起更大规模示威。

法律界普遍认为,鉴于戒严行为的违宪证据确凿,弹劾成立可能性较大,再加上前总统朴槿惠弹劾案中,8名保守派法官曾一致支持罢免,显示司法裁决可能超越党派倾向,因此,尹锡悦即将迎来的结局恐怕并不如愿。

令人意外的是,韩国政局动荡还波及了中国。除了舆论抹黑中方参与推动尹锡悦弹劾案之外,3月下旬,韩国东南部爆发史上最大山火,部分网民散布“山火与中国间谍有关”的谣言,甚至声称“驻韩美军可介入戒严”。

对此,驻韩美军罕见辟谣,强调“不传播虚假信息”,并澄清“未参与韩国戒严”,尽管谣言迅速平息,但折射出韩国社会对华情绪的敏感化。在这种关键时刻,中国驻韩使馆也发布安全提醒,呼吁在韩公民远离集会区域,避免卷入政治冲突。

总的来说,无论弹劾结果如何,韩国社会短期内难以弥合分裂,而尹锡悦亲信、前竞选团队秘书室长张济元在宣判前突然身亡,更是加剧舆论紧张。毫无疑问,尹锡悦弹劾案不仅是法律程序,更是韩国宪政秩序与社会共识的试金石。4月4日的宣判将为这场危机画上阶段性句号,但朝野对立、民意撕裂、外部影响的余波将持续震荡。对于中国而言,维护地区稳定与双边关系仍是核心关切,而韩国能否在动荡后重建政治信任,考验着所有相关方的智慧。

来源:任驰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