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团结出版社资深编辑、《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责任编辑张晓杰与《中国教师报》运营总监梁颖宁围绕教育大家朱永新主编的《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一书展开对话,直播期间还邀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
10th
2025
HAPPY TEACHERS ' DAY
讲述师爱的智慧
HAPPY
TEACHERS ' DAY
9月9日,团结出版社与《中国教师报》联合主办了“2025年教师节的礼物”直播活动。
团结出版社资深编辑、《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责任编辑张晓杰与《中国教师报》运营总监梁颖宁围绕教育大家朱永新主编的《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一书展开对话,直播期间还邀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建军;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赵丽宏和诗人、作家,原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书记柳袁照连线分享,共同探讨“师爱”这个永恒的教育话题。
冯建军作为教育领域的专家,围绕“师爱:教育的底色”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珍贵的师生情谊以及对教育的体悟。赵丽宏回忆了人生之路上对他不吝关爱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恩师,并从散文阅读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柳袁照则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悟,谈了“师爱的智慧”以爱为笔,书写优秀教师的万种可能。
今天是教师节,小团精选了柳袁照老师在直播分享中的一些精彩内容,让我们通过阅读,感受千人千面的师爱智慧。
HAPPY TEACHERS ' DAY
——读朱永新《师爱的智慧》
文丨柳袁照
朱永新先生这几年在团结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一套特别的丛书:《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父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这三本书,就像三封穿越时光的教育家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人”的关怀。它们的核心就一个字:“爱”。而“智慧”“力量”“学问”这三个词,更是互为注解、彼此呼应的“互文”——师爱需要智慧加持,父爱蕴含成长力量,母爱藏着育人学问,三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滋养生命的“爱的教育”。
读完《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这本书,我总觉得它像一幅精心编织的锦缎:以“师爱”为经线,一针一线串联起教育的本质;以名家回忆为纬线,一笔一画勾勒出师生的温情。全书四辑——启蒙之师、成长之师、技艺之师、青春之师,看似是按人生阶段划分,实则是把不同维度的师爱,织成了一张覆盖“从幼稚园到研究院”“从国文到梵文”“从戏曲到物理”的教育网。读每一篇文字,我都能感受到:教育从来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单向灌输”,而是老师和学生隔着课桌的“心灵共振”,是智慧与爱的“双向奔赴”。
一、感受本书的“结构之美”,跟着师爱走一遍成长路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结构:不是零散的故事堆砌,而是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带你看清师爱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样子。它以“人生成长阶段”为经,以“教育内容属性”为纬,搭起了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
第一辑“启蒙之师”,写的是基础教育的“起点”。这里的老师,做的不是“教知识”的事,而是“打地基”的事。比如郑振铎回忆的黄小泉先生,他说“不当学生是被教诲者,而视为朋友”。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启蒙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人格的奠基”。
第二辑“成长之师”,聚焦的是青春期的“精神塑造”。青春期的孩子像棵正在长枝丫的小树,需要有人帮他们扶正方向。史铁生在音乐老师王玉田的课堂上,听着“纯洁、高尚、爱和奉献”的旋律,慢慢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这位老师没讲过“坚强”,却用音乐给了史铁生一生的生命底色。这就是成长教育的力量:不用说教,用情感和价值观“浸润”心灵。
第三辑“技艺之师”,讲的是“职业与艺术启蒙”。学技艺,最忌“浮躁”,这里的老师教的不只是“手艺”,更是“认真”二字。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吴菱仙,教戏时要求“练唱数十遍方得根基”,哪怕梅兰芳天赋再高,也得跟着一遍一遍磨。技艺传承,拼的不是“捷径”,是“下苦功”的坚持,是对“专业”的敬畏。
第四辑“青春之师”,延伸到了学术与人生抉择的“关键期”。到了这个阶段,老师要做的不是“给答案”,而是“指方向”。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瓦尔德施密特教授看了他的论文,直接把“洋洋洒洒的绪论”删掉了,说“学术论文的本质是创见,不是铺垫”。这句话让季羡林记了一辈子,也懂了“做学问要务实”。
这本书的结构是严谨的,从“开蒙启智”到“心灵塑造”,从“技艺传承”到“学术引路”,每一辑都是前一阶段的“深化”,又为下一阶段“铺路”。就像朱永新先生在序里写的:“师爱如同阳光,在人生不同阶段放射出不一样的光芒,却始终照亮成长之路。”他在每一辑前都写了一段简练的话点题,全书形成了“总—分—总”的情感闭环,读的时候,你会跟着故事走,不知不觉就懂了“师爱”的全貌。
二、师爱的“公约数”,好老师都有四个共同点
书中几十位名师,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有的教幼稚园,有的教研究院;有的教戏曲,有的教物理,可他们的教育实践里,藏着惊人的“共性”,就像不同的花,开出来的“香”是一样的。这些共性,就是“师爱的公约数”。
第一个共同点:“平等尊重”的教育姿态。好老师从不把自己当“高高在上的教诲者”,而是把学生当“平等的人”。黄小泉先生说“不当学生是知识不足的小人”,郑振铎回忆他时,用了“和蔼忠厚、善诱”两个词——这就是把学生放在“朋友”的位置上。
第二个共同点:“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种子”,好老师不会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孩子。吕思勉教地理时,不照本宣科,而是“拆地图、绘板书、注五色”,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彩色地图,就像“身临其境”。
第三个共同点:“终身学习”的教育自觉。好老师从不会说“我教了几十年,什么都会了”,他们永远保持“空杯心态”。现在我们常说“教师要成长”,其实百年前的好老师早就做到了:教育不是“吃老本”,是“跟着学生一起进步”。
第四个共同点:“超越功利”的教育情怀。好老师教的不是“谋生技能”,是“完整的人”。王玉田老师在理工科学校教音乐,那时候大家都觉得“美育没用”,可他坚持“音乐能教孩子纯洁、高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更有效的劳动力”,而是培养“更美好的人”,就像史铁生说的,“要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尊重,懂得生命的意义”。
这些共性凑在一起,就是书中最动人的教育哲学:真正的师爱,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非“工具”来塑造。这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对当下功利主义教育的无声批判。现在有些老师只盯着成绩,有些家长只想着“考名校”,可我们忘了:孩子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
三、好老师都是“生命在场”的人,师爱也都是“千人千面”
当然,师爱有“共性”,但绝不是“千篇一律”。书中的名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百花园里的花,牡丹有牡丹的艳,兰花有兰花的香,凑在一起才好看。这种“个性”,就是老师的“生命在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去影响学生。
比如“严厉与温情的辩证”。“徐老虎”徐锦澄老师,课上对学生特别凶,谁作文写得不好,他会“怒目圆睁”,甚至把本子扔回去;可课后,他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面批作文到深夜”,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的“凶”,是对学术的敬畏;他的“慈”,是对学生的期许。还有华霞菱老师对王蒙的“冷处理”,表面上是“严厉”:不迁就、不纵容,可内里是“温情”——给孩子反省的时间,不把他一棍子打死。这种“严慈相济”,比单纯的“温柔”或“严厉”都有力量。
再比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吴菱仙老师教梅兰芳京剧,用的是“制钱计数练唱”的老方法:唱一遍放一个制钱,唱不够数不准停,这是传统的“打根基”;可他又打破“先学后演”的旧规,让梅兰芳提前登台,哪怕只是跑龙套——这是现代的“实践出真知”。吕思勉老师讲历史,嘴里“鸿议创论不断”,讲的是传统的“史观”;手里却用“五色粉笔画地图”,让学生一眼看清“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这是现代的“直观教学”。这些老师都懂:传统不是“守旧”,现代不是“抛弃传统”,而是把两者“创造性地结合”。
还有“科学与人文的共振”。费米老师指导李政道,一边要求“实验数据绝对精准”:这是科学的严谨;一边鼓励他“像广义相对论那样追求根本原理”:这是人文的思辨。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教季羡林梵文,要求“语法如数学般严谨”:这是科学的态度;可在删他绪论时,又说“学术论文要的是创见,不是华丽的辞藻”:这是人文的洞察。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和人文不是“对立”的,好的教育,是让两者“共生共长”。让学生既有“理性的大脑”,又有“温暖的心”。
朱永新先生在点评里说:“智慧爱是尊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汪曾祺的王文英老师,发现他“戴孝”不家里有亲人去世,就格外照顾他,吃饭时多给他盛一勺菜;丰子恺回忆李叔同先生,说他每次坐摇椅前,都会先晃一晃,怕压到椅子下的蝼蚁。这些细节,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老师“生命在场”的自然流露:把自己的善良、慈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里,让教育成为“生命影响生命”的艺术。
四、朱永新先生的“点评”,有画龙点睛的“教育哲思”
读这本书,除了故事,朱永新先生为每篇文章写的“感悟”,也特别给人启发。这些点评不长,却像“画龙点睛”,把故事里的教育智慧,提炼成了可借鉴的“方法论”。这些点评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提炼教育规律”。评吕思勉的故事时,他从“五色粉笔画地图”这个细节,提炼出“直观教学法的现代价值”,让一个百年前的教学案例,对今天的老师依然有启发。这种“从个案到规律”的提炼,让这本书不只是“故事集”,更是“教育指南”。
第二个是“勾连教育理念”。评季羡林的留学经历时,他对比中德教育的差异,指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跨文化的共性,让我们看到,好教育的理念,是不分国界的。
第三个是“注入时代思考”。评李叔同先生时,他联系“生活艺术化”的教育潮流,提出“教育者需先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让百年前的教育智慧,和当下的教育需求“共振”。这些点评,不是“隔空喊话”,而是“接地气”的思考,把过去的故事,和今天的教育难题结合起来,让我们读的时候,会忍不住想:“我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
而且,朱永新先生的点评语言特别凝练,还常引用夏丏尊、冰心等教育家的名言。比如他说“爱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爱的最高境界”,又比如“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无主科副科之分”,等等,这些话,既总结了文本精髓,又引发了深层思考,还形成了“古今对话”的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师爱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五、本书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审美性的“三重魅力”
作为一本教育主题的文集,《师爱的智慧》最难得的是,它把“教育性、趣味性、审美性”融合得特别好。读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是在“上课”,反而像在“听故事”,听完还能“有所思”。
先说“教育性”。它不是空洞地讲“何为好教育”,而是用一个个案例“立体呈现”。从启蒙阶段的“习惯养成”,比如王文英老师教孩子洗手、整理书包;到青春期的“情感塑造”,比如王玉田老师用音乐治愈史铁生;再到学术期的“思维训练”,比如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教季羡林“删绪论”。每个案例都是“生动的教育范本”,比任何教育理论书都直观。王蒙在华霞菱老师的“激赏”与“惩戒”中学会诚实,这种“严慈相济”的方式,比我们说一百遍“要诚实”都管用。
再说“趣味性”。这全靠故事的“鲜活生动”。梁实秋写“徐老虎”,说他“鼻尖红如酒糟,吸溜鼻涕如奏乐”,一句话,就把一个严厉又可爱的老师形象画出来了;汪曾祺回忆幼稚园的“巨人布”“轩轾板”,这些现在见不到的教具,充满了童趣;季羡林描述德国教授“用茶水润铅笔写评语”,这个小细节,让严肃的教授多了几分亲切。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让教育故事少了“说教味”,多了“烟火气”,你会觉得,这些老师不是“名人”,就是我们身边的“老张”“老李”。
最后说“审美性”。这体现在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上。鲁迅写《藤野先生》,文字质朴却深情,“匿名信事件”里藤野先生的那句“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读一次感动一次;沈从文在西南联大讲文学,用“湘西的故事”讲“文学的诗意”,让枯燥的理论变成了“活的风景”;李政道回忆费米,把“科学探索”比作“解谜”,让我们看到“智性之美”。朱永新先生的点评文字也质朴无华,既有哲理又有诗意,和全书的风格特别搭。
这三重魅力凑在一起,让《师爱的智慧》成了一面“多棱镜”。透过它,我们既能看见教育的“共性规律”,也能照见自己的“教育风格”;既能追溯“传统教育的智慧”,也能找到“现代教育的方向”。它没有讲什么宏大理论,却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黄金分割点”:在严格与宽容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知识传授与心灵培育之间,找到那个最能激发生命潜能的“平衡点”。
六、要跳出“奉献”误区,重新认识“师爱”的样子
读《师爱的智慧》时,我常常想起现在对“师爱”的一些误解,好像一提师爱,就是“奉献”“牺牲”,就是老师要“春蚕到死丝方尽”。但这本书里的老师,很少有“悲壮的牺牲”,更多的是“智慧的陪伴”——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得跳出“奉献牺牲”的思维定势,重新认识师爱的样子。
真正的师爱,不是“自我感动式”的付出,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支持。它有三个核心特质:
第一,是“看见‘人’的存在”。好老师从不把学生当成“成绩容器”,而是能看到成绩背后的“人”。他的性格、他的兴趣、他的困境。汪曾祺的王文英老师,看到他“戴孝”就知道孩子心里难过,所以吃饭时多给一勺菜。这种“看见”,比任何“补课”都重要:孩子知道“老师懂我”,才会愿意跟着老师走。
第二,是“提供‘有边界的支持’”。师爱不是“无底线的纵容”,也不是“全方位的包办”,而是“该扶的时候扶一把,该放的时候放一步”。真正的师爱,是允许学生“试错”,但在他要摔大跟头时,及时拉一把。
第三,是“以‘专业素养’为支撑”。师爱不是“单纯的情感输出”,不是“对学生好就行”,而是要依托“专业能力”,学科知识、心理洞察、沟通技巧。现在有些老师说“我有爱就行”,可没有专业能力的“爱”,是“盲目的爱”。你想帮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帮,最后只能“好心办坏事”。
所以,读《师爱的智慧》,其实是在帮我们“校准”师爱的方向:师爱不是“感动自己”,而是“成就学生”;不是“悲壮牺牲”,而是“智慧陪伴”。
七、分析“橘皮往事”,理解什么是“无痕教育”与“过度教育”
说到师爱的智慧,我特别想和大家深聊一个故事:梁晓声的《我和橘皮的往事》。这个故事我读了三遍,每次都被深深震动,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的区别,也让我懂了什么是“无痕教育”,什么是“过度教育”。
先再和大家回忆一下这个故事:梁晓声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有个校办工厂,收集橘皮卖给药厂补经费。他妈妈有支气管炎,冬天咳得厉害,家里穷买不起药。他听说橘皮能治支气管炎,就每次去工厂劳动后,偷偷拿几片干橘皮。后来被同学告发,他成了全校的“小偷”“贼”。在那个年代,“偷”这个字,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天大的耻辱。他被当众批评,被同学孤立,老师也躲着他,心里的委屈和绝望,我想我们都能体会。
幸好,他的班主任休完产假回来了。第一堂课,班主任就发现了他的不对劲。低着头,不说话,像只受惊的小鸟。放学后,班主任把他叫到僻静的地方,没批评,没质问,就轻轻问:“最近怎么了?”就是这句话,让梁晓声忍不住大哭,把所有事都说了。
第二天,班主任在课堂上说:“同学们,之前梁晓声带橘皮,是我让他带的——我有点咳嗽,想泡点水喝。大家别误会他了。”第三天,班主任又通过学校的大喇叭,把这件事说了一遍。就这么两句话,梁晓声的“小偷”帽子没了,他又能抬起头和同学玩了。
后来梁晓声说:“要是没有班主任这一举动,我可能就跌入‘罪恶’的深渊,再也爬不起来了。”这位班主任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却把一个孩子从黑暗里拉到了光明处。这就是“无痕教育”。没有大声说教,没有严厉惩罚,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却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最深刻的影响。
可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在“过度教育”,唯恐做的“不够多”“不够严”,结果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把小事变大。
“过度教育”,其实是“反教育”,它没有帮孩子成长,反而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就像梁晓声的班主任那样,教育有时候需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像玻璃一样,一摔就碎。过重的责罚,可能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一辈子的伤疤。
教育的边界很重要,越过了那个“界”,爱就变成了伤害,教育就变成了反教育。梁晓声的班主任,就是守住了“边界”:她知道孩子的错,不是“恶意的偷”,而是“为了妈妈的无奈”;她知道批评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孩子改正”。所以她用“无痕”的方式,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护了孩子的尊严。
这让我想起新教育在定西安定区的暑期教师工作坊:当时我开了“教师读写”课,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读《师爱的智慧》。很多老师读完梁晓声的故事都说:“以后遇到学生犯错,我要先问问‘为什么’,再想想‘怎么办’,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上来就批评’了。”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它不教你“怎么管学生”,而是教你“怎么懂学生”;不教你“怎么当老师”,而是教你“怎么当‘人’的老师”。
八、“三爱丛书”树立了“卓越老师”的美好样子
最后,我想聊聊朱永新先生的“三爱丛书”:《师爱的智慧》《母爱的学问》《父爱的力量》。这三本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爱的体系”“教育体系”。师爱、父爱、母爱,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三股力量:母爱给孩子“温暖的底色”,父爱给孩子“成长的力量”,师爱给孩子“前行的方向”。这三股力量合在一起,才能给孩子完整的“爱的教育”。
所以,读《师爱的智慧》时,建议大家也读一读另外两本。比如《母爱的学问》里,有很多母亲如何用“耐心”“包容”培养孩子的故事,这对我们理解“师爱的耐心”很有启发;《父爱的力量》里,有很多父亲如何用“严格”“引导”帮孩子树立价值观的故事,这对我们理解“师爱的严厉”也很有帮助。
现在我们常说“要做卓越的老师”,什么是卓越的老师?不是教出多少高分学生,不是评上多少荣誉称号,而是像《师爱的智慧》里的那些老师一样:
有“平等尊重”的姿态:把学生当朋友;有“因材施教”的智慧:不搞一刀切;有“终身学习”的自觉:和学生一起成长;有“超越功利”的情怀:培养“完整的人”;更有“无痕教育”的艺术:用温暖的方式帮孩子成长。
这些老师不是“圣人”,他们也有严厉的时候,也有温柔的时候,也有“说谎”的时候——但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源于“爱”,源于“懂”。
各位朋友,教师节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为什么选择当老师,提醒我们“师爱”该是什么样子。《师爱的智慧》里的那些老师,已经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师爱不是“口号”,是“行动”;不是“牺牲”,是“智慧”;不是“单向付出”,是“双向奔赴”。
希望我们都能带着这本书里的智慧,做一个“有师爱智慧”的老师,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温暖学生心灵;既能做学生的“引路人”,又能做学生的“好朋友”。
最后,祝各位同仁教师节快乐!我们都能在“师爱”的路上,共同走着,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10th
09Sep
2025
“爱的礼物”书系
现代教育大家朱永新老师从教育的角度对选编的王蒙、汪曾祺、丰子恺、杨振宁、李开复、罗兰、梁晓声等名家的回忆性散文辑结成书,并从教育的角度对每篇文章进行了点评,找出爱的教育的规律,明确父亲、母亲和老师不同角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教育意义。既是一套散文佳作,也是教育家与各界大家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的一场暖心对话、教育思辨和爱的诠释。
来源: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