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师者 | 全市职工读书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5:43 2

摘要: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营造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社会氛围,现遴选部分钦州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奖的优秀作品展示。

教师节快乐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是尊师重教的重要节日。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教为业、以教为任、以教为乐,不断推动着钦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营造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社会氛围,现遴选部分钦州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奖的优秀作品展示。

1

枫脉无声润心长

五月的晨光裹着露水漫过窗台,翻开泛黄的日记本,两枚枫叶书签悄然滑落。一枚叶缘微卷,沾着泥土的气息;一枚脉络分明,晕染墨香的痕迹。指尖抚过叶脉,奶奶佝偻的背影与老师伏案的剪影在记忆深处重叠,无声的根系在岁月里交织成网。

那年秋天,奶奶的病如山雨欲来。她一生劳动不辍,晨露未晞的菜畦间,她佝偻的脊背起伏如弓,沾着黑泥的裤管扫过草叶簌簌作响;秋风掠过田埂,她朴素的薄衣被微风肆意舞动,汗珠随着身体的律动从脸上悄然滑落。“歇会儿吧!”父亲隔着半片菜地喊,声音被风扯得七零八落,奶奶只扬起沾着泥星子的袖口蹭了把脸,摆摆手继续弯腰劳作。当最后一株嫩苗在她掌心站成笔直的绿线时,乡村的夜晚已经披上暗沙,微弱的月色照亮她回家的路。

秋阳炙烤着老枫树,奶奶在树底下藤椅里纳凉。我摇动蒲扇,瞥见她沟壑纵横的手正按着心口处说:“这段时间吃饭总是不易消化,心口难受。”这个栽过无数亩稻田、养大七个儿女的母亲,此刻却连碗米饭都消化不动了。

奶奶初诊,我心神不宁,回校前到医院看望奶奶。医院诊室消毒水的气味,输液管里坠落的药液,第六百七十三滴时,奶奶的手指突然抽搐着抓住床单,像深秋枝头倔强不肯坠落的枫叶。冷白的墙映着奶奶憔悴的面容,却在看见我的瞬间换上笑纹:“土里生土里长的人,歇几天又能种菜了。”我数着她手背交错的针孔,像数着田垄间密密麻麻的禾苗,眼里的雾气聚集化作了滚烫的泪珠。

奶奶用打着点滴的手抚平我衣褶:“枫叶要经够秋霜才红得透亮,人呐......”窗外的红枫正簌簌作响,那年她在田埂教我扎稻草人的一幕浮现脑海,我把泪咽成承诺,在病历本背面记下她说的每粒种子该埋多深。

回校后,我在作业本页脚潦草写下三个“烦”,函数题下洇着未干的泪痕。本子发回时,老师用红笔圈住错得离谱的公式:“错题像落叶,扫净才能看清前路。”评语旁别着片枫叶,叶脉间渗出褐纹,恰似她眼角笑纹的弧度。无数个傍晚,我看见她在枫树下批改作业的身影——发间落着的粉笔灰,像极了田埂上沾着稻芒的奶奶。

那天课后,老师把我叫到枫树下的石桌旁。暮秋的风掠过,将她几缕碎发吹成银亮的蛛丝,她摊开掌心接住飘落的枫叶,“踩碎了是泥,拾起来就是书签。”说着将叶片覆在我手背,叶柄正对着青筋突突跳动的血管。“我母亲是个命苦的人,和你奶奶一样,早出晚归,把日子踩进泥里。也正是因为母亲,我继承了她的精神成为了一名老师。你奶奶也希望你像她一样,静下心来,会好起来的,一切会恢复如初的!”老师在枫叶背面写上“你听,落叶敲纸的声音多像心跳。”

病床上,奶奶用因置留针发青的手抚过我的月考卷,输液管随她的轻笑轻轻摇晃:“孩子,考得不错!”我把枫叶做成的书签塞进奶奶掌心,说起老师如何将苹果皮削成一串希望,如何用一支红笔为每个学生的迷茫标亮方向。奶奶枯瘦的手指摩挲叶脉,嘴角终于漾开波纹:“这老师,心里装着整片枫林呢。”我亦希望这片枫叶帮奶奶带走病痛的苦难。

寒露那天,奶奶化作一缕青烟融进她耕耘半生的土地。我缩在教室最后一排,老师默默坐到我身旁,掌心摊开一枚红枫如血:“疼过的地方,会长出新的脉络。”

后来,我成了她!

晨光漫过第八茬春草时,教室窗台的枫叶书签已攒到五十六枚。风掠过孩子们追逐的身影,卷起我教案里泛黄的备课本——那上面仍印着初登讲台时工整到发颤的板书,像极了奶奶当年教我移栽秧苗时,用木尺比着划的直线。

课间的喧闹漫进走廊,玻璃窗映出我和当年老师相似的剪影。教育从来不是单薄的传承,而是无数双温暖手掌的接力托举,让每个迷途的星子都能借着这份温度,找到属于自己的燃烧轨迹。

我的日记本里永远夹着两枚书签:一枚叶脉浸透汗水的咸涩,一枚经络沁入墨迹的苦香。

叶落归根处,师恩如地脉。那些深埋地下的劳碌与坚守,那些深夜伏案的剪影,早已如枫树的根系般深埋土壤,在岁月里默默滋养着一季又一季的新芽,终将托起新芽向光生长。

2

长路漫漫勇求索 不畏山高滩又险

作者:宁洁兰

工作单位:灵山县那隆第一中学

“我国广大职工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萦绕耳边,指引着我漫长的职业奋斗路。

暴雨如注,敲打着玻璃窗,仿佛是天空压抑不住的叹息。我独坐于空寂的教室中,昏黄灯光下,摊开一张白纸。笔尖在纸面犹豫地滑过,字迹歪斜凌乱,如同此刻我挣扎的内心。窗外冷雨如织,我的心绪亦如这雨夜般纷乱,眼前仿佛又浮现出课堂上那些茫然眼神、作业本上刺眼的红叉,还有家长电话里那难掩的失望叹息。教书育人的美好憧憬,已被现实磨蚀得模糊不堪,我像一只困顿的鸟儿,被无形的笼子锁住了翅膀。

“宁老师,还没走啊?”浑厚的声音突然在门口响起,我心头一震,慌忙将辞职信匆匆揉成一团,塞进衣袋深处。工会主席徐老师站在门口,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书,雨水沿着他的旧外套袖口滴落,他温和地笑着,眼角泛起岁月的纹路:“下个星期工会要组织读书会了,特意给你带本好书,马卡连柯的《教育诗》。”那本书递到我手中时,沉甸甸的,封面已有些斑驳的磨损,泛黄的纸页间,还隐隐透出陈旧却踏实的气息。我迟疑地翻开书页,一行行清晰而深刻的批注赫然映入眼帘:“教育是慢的艺术”、“没有天生的顽石,只有未遇春风的种子”……这些句子仿佛有生命般,轻轻拨动了我心中几近熄灭的火苗,我默默点了点头。

读书会在一间暖融融的会议室里举行,窗外雨声淅沥,屋内却是另一番光景。十几位老师围坐一起,徐老师坐在中央,他扶了扶鼻梁上那副旧式眼镜,指着书里一段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诸位,你们手里的火种,还亮着吗?”话音落下,大家开始热烈讨论起来。“现在的学生,简直像块捂不热的石头!”王老师忍不住抱怨道,语气中充满沮丧。我本安静地坐在角落,捧着那本《教育诗》,那些批注仿佛在我心中低语、回旋、碰撞。王老师的话像一簇火星,猛地点燃了我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我抬起头,声音不大却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坚定:“也许……我们才是石头?”

话一出口,所有目光瞬间聚拢过来,我脸上一阵发热,却鼓足勇气继续:“马卡连柯遇到的那些孩子,比我们面临的处境困难得多。可他没有放弃,因为他明白,不是孩子天生该被放弃,而是他们未曾被真正理解过。”我举起那本旧书,指着那些批注:“这些字迹,不正是前辈们同样走过黑夜时留下的灯火吗?”会议室陷入一片寂静,只有窗外雨声依旧。徐老师镜片后的目光陡然亮了起来,他朝我用力点了点头,那眼神里流淌着无声的鼓励与肯定。

在那会议后工会特意请来了已退休的劳模教师分享经验。那位满头银发的女教师站在讲台上,眼神依旧像年轻人一般明亮有神:“教育这行当,哪里需要什么惊天动地?守住一张讲台,能看见孩子们眼里渐渐亮起的光,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勋章!”这些话语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我日渐干涸的心田。我重新捧起书本,教育学、心理学,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著作,如今成了我灯下的良伴。书页的翻动声里,那些曾经顽固如顽石的学生面孔,在我眼中竟渐渐显露出被忽略的棱角与纹路。那个总交空白作业的小林,原来父母离异后便独自照顾着年迈的奶奶;那个上课不断插话的小涛,其实思维活跃,只是苦于无处表达。书籍不仅重塑了我的目光,更悄然改变着我的课堂。我不再只关注标准答案的对错,而是尝试去倾听学生们思维跳跃的轨迹。当小林第一次在周记里用歪扭的字迹倾诉心事,当小涛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真诚的接纳和讨论,教室里仿佛有微小的灯火次第亮起,那点点光芒,竟足以映亮我整个灰暗已久的心房。

学期末的工会活动总结会上,我站在发言席上,衣袋里那封被遗忘的辞职信早已化作柔软的纸团。我郑重地从包里拿出那本《教育诗》,封面的旧痕如同勋章。窗外阳光灿烂,室内流动着暖意,我面对熟悉的同事们,声音清晰而平静:“这本书,徐老师给了我,工会把大家聚在了一起。读书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雕刻完美的塑像,而是点燃那些各不相同、却同样珍贵的火种。这讲台,这校园,就是我愿意一生扬帆远航的大海。”

转身回望,讲台上不知何时多了一盆翠绿的植物,枝叶舒展,嫩芽初绽。花盆下压着一张卡片,上面是孩子们稚嫩却认真的笔迹:“老师,我们的小苗苗,和你一起长大!”落款处挤满了全班孩子的签名。阳光穿过玻璃窗,温柔地笼罩着那盆青翠欲滴的绿意,也暖暖地覆盖了我整个身心。原来,讲台并非困囿之岸,而是属于我的辽阔海洋。书籍是那沉默而坚定的罗盘,工会则是风雨中同舟共济的灯塔。那些书页间悄然种下的火种,终将在岁月里顽强生长;而教育这场漫长而深沉的航行,竟在照亮他人的航程中,也让我重新辨认出自己的星辰方向——书海深处,原已安放着所有不曾湮灭的初心。

3

坚守教育初心 弘扬工匠精神

——誓言的传承与回响

作者:宁崇鸾

工作单位:浦北中学

“我志愿当一名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奉献我的青春与智慧。”当初选择做师范生的誓言深刻在我的骨子里。

如今说教育,我又不由自主哼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随着岁月渐长,这首歌竟如藤蔓般,攀附在我的记忆里,不时在耳畔回响。教师之于学生,竟如同镜中映像,虽相隔岁月,终将重叠。

那些年,龙老师的课总是从一声洪亮的“上课”开始,粉笔灰在阳光里飞舞,像被他嗓音震落的精灵。我尚不知热情为何物,只看见他讲《离骚》时涨红的脸,分析《荷塘月色》时发亮的眼睛。某个困倦的午后,蝉鸣粘稠,他忽然拍案朗诵《将进酒》,惊醒了我们的睡意。声音在教室里横冲直撞,粉笔字越写越大,最后竟占满整面黑板。我愣愣望着他袖口沾满的白色粉末,第一次发现,原来知识也是可视性的,并非是无法触摸的、抽象性的存在。

多年后,当我站在讲台上,才明白那种近乎固执的热情,是最珍贵的火种。讲台下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不正是我当年的光芒么?“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老师们所传授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字句,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如同烛火,一代代传递下去。

那段青葱岁月里,陈老师的关怀总是先于言语,悄然浸润心田。晨光熹微时,她总会在我桌上放一包温热的夏桑菊;批改作业时,总不忘将卷起的边角抚平;巡堂检查书写时微微前倾的身影,是每个午后最温柔的风景。难忘那次高烧,她俯身用手背轻触我额头的一瞬——晨光穿过她低垂的睫毛,在脸颊投下细碎的阴影,那弧度恰似三月的垂柳轻点春水。还记得在那些为竞赛题焦头烂额的日子里,只要一抬头,总能与她含笑的目光相遇,恰似暗夜海洋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如今,当我提醒学生备好常用药品,在作业本上画下简笔笑脸时,才惊觉这些动作里都藏着她的影子。时光飞逝,那份温柔却从未褪色,仿佛整个世界仍停驻在她含笑的目光里,安静如初。 岁月流转,每当遭遇人生坎坷,她眼角笑出的涟漪总会清晰浮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站在同样的讲台上,我终于懂得:最动人的教育,从来不在教案的红批里,而藏在日复一日推开教室门时,那道永不褪色的温柔笑意中。这抹笑容,如同永不落幕的虹,教会我以从容姿态与生活和解,更让我明白,教育也许就是用温暖去点亮另一颗心的光芒。在与学生日常相处陪伴中,自然流淌的生命善意,改变在沉默中悄然发生。

曾经的学生,如今也站在了教育一线。当她对我说“老师,我如今努力成为您当年的样子,温柔对待孩子们”时,我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原来,那些在课堂上耐心讲解的时光,那些在课间倾听学生烦恼的时刻,都化作了一颗种子,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教育是一场爱的接力,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不经意间就会对学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她继承的不仅是教学的方法,更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这份传承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与温度。

正在读大学的学生,在与我分享大学生活时说“老师,我很喜欢上您的课,是您让我们学会了合作和分享,遇见更好的自己”。回想起那段时光,我总是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们小组合作,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在一次次的讨论与交流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学会了在团队中成长。看到他们如今在大学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与能力,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眼前这些正在教的学生,每天都会用最纯真的话语与我分享他们的生活:“老师,我今天有好好干饭哟”“我今天保持心情良好呀”“我这周学习时间有安排了喔……”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是他们对我的信任与依赖。我知道,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一位老师,更是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朋友。我用鼓励的眼神、温暖的话语陪伴着他们成长,见证着他们从懵懂走向自信,从稚嫩走向成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的情感,早已渗入我的血脉。这些孩子们终将长大,而他们之中,必有人会站在我现在的位置上,继续这永无止境的传递。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愿用爱与智慧,为学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我愿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陪伴他们迎接每一个挑战,收获每一份喜悦。我相信,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在时光的长河中,书写一段又一段温暖而动人的故事。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